李嘉诚家族西进欧洲 七抛亚洲资产
2014-04-14   作者:  来源:21世纪网
分享到:
【字号

    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在西进欧洲的道路上狂奔。4月8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71亿港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这是继去年下半年至今,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第七次抛售。
  尽管李超人竭力否认自己并没有抛弃香港和中国内地,但和记黄埔财报数据也许能更真实反映李嘉诚的决绝之心。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英国将成为李氏欧洲商业帝国的核心。和黄如此看好欧洲,究竟为了什么?

  欧洲业务利润首超香港和内地

  最近两年来,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大规模抛售香港和中国内地资产,引起全球瞩目。
  4月8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将其掌控的电讯盈科子公司盈科大衍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北京盈科中心权益售予买方Vinter Star Limited,售价9.28亿美元(约合71.94亿港元)。
   至此,从去年8月至今,李家在内地和香港已经上演七连抛。此笔交易完成后,盈大在内地已无重要资产。
  在西进欧洲的“康庄大道”上,李嘉诚和他的商业帝国给东方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从2010年至今,李嘉诚大举抛售香港和中国内地资产,这些资产的市值,已超过其总身价(2013年为310亿美元,约合2403亿港元)的七成。
  据21世纪网记者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占李氏总身价的77.34%。在这接近1900亿港元的收购资金投向地区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6.75%。
  大规模的西进欧洲,在去年和记黄埔的年报业绩中,结出了丰硕成果。
  去年,和记黄埔欧洲业务的经营利润,史上首次超过了香港和中国内地利润的总和。媒体评论称,“这反映出这家蓝筹公司通过多项资产收购拓展欧洲业务的不断努力。”
  2013年,和黄欧洲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EBIT)(即营业利润)239.98亿港元,占该公司总利润的37%,而香港和中国内地业务的营业利润占总利润的35%,金额为226.86亿港元。
  相比之下,2012年,欧洲业务为和黄贡献了34%的营业利润,以195.56亿港元的营业利润总金额,低于香港和中国内地201.18亿港元的营业利润额。
  在开始大规模收购欧洲业务之前,2008年,和黄欧洲业务仅贡献了12%的营业利润,而香港和中国内地的贡献总计达到45%。
  去年和黄年报显示,和记黄埔及其母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欧洲业务,主要包括多家基建(公用事业)和电信公司,这两块业务贡献了167.99亿港元的营业利润,贡献率占比为26%(其中基建占比18.58%)。
  从各板块业务贡献率看,和黄的利润来源仍是基建、地产酒店和零售业,其中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三项业务合计的营业利润占比分别为2.34%、20.49%和7.33%,三项业务合计营业利润贡献率达到30.16%。
  在和黄旗下港口、地产酒店、零售、基建、能源和电讯六大业务板块中,零售、电讯和能源为和黄贡献了最多的收入,贡献占比分别为36%、20%和14%。
  去年和黄的营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地产酒店和基建,贡献率占比分别达到21%和27%,两者合计高达48%。来自电讯和能源的营业利润贡献占比仅为7%和11%。

  英国将成为李氏欧洲帝国核心

  李嘉诚为何从香港和中国内地大规模撤资,又缘何对欧洲和英国如此青睐?对此问题,坊间观点不一,评论极多。
  在这些评论中,很少有人提到和记黄埔的历史和其浓厚的英资背景。
  公开资料显示,李氏旗下上市公司和记黄埔资产包括两大板块,一是和记洋行,早年从事棉花和茶叶贸易,后来涉足香港零售业,拥有香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百佳超市 和遍布全球的美容保健品牌屈臣氏;另一个是黄埔船坞公司,二战时亚洲最大的船坞之一,基地位于如今的香港红磡,它垄断了华南和香港地区的修造船业。
  20 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船运业衰退,成立于1880年的英资企业黄埔船坞公司业务陷入困境。在香港汇丰银行的主导下,成立于1860年的和记洋行(英资) 和黄埔船坞两大英资公司合并,于1977年9月成立和记黄埔有限股份公司,由澳大利亚人韦理斯就任董事局主席。至1981年1月李嘉诚执掌和黄,在其诞生 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英国血统。
  21世纪网记者注意到,今日李嘉诚和记黄埔的利润来源,主要为地产和基建,加上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此三板块的营业利润贡献率分别为21%、27%和7.30%,合计达到55.30%。
  有评论人士指出,李氏帝国的利润来源于带有垄断色彩的业务,尤其是基建。如其最近两年在欧洲的投资结构中,基建业务为去年和黄贡献了18.58%的营业利润,在欧洲市场中贡献首屈一指。整个和记黄埔的业务板块营业利润结构版图中,基建以27%的比重同样占据第一位。
  “和 黄在香港的零售业得利于香港特殊的市场形态。”该人士举例说,“与大陆零售业百家争鸣不同的是,香港零售业基本由和黄旗下的百佳与怡和旗下的惠康控制,二 者所占市场之和超过70%,李嘉诚所依靠的百佳优势在于母公司和记黄埔遍布香港的商业地产。由此可见李嘉诚的经营手段。”
  查阅相关报道和公开资料后,21世纪网记者发现,为独占香港零售市场,百佳与惠康多次合作,联合狙击沃尔玛、家乐福等外来零售巨头在香港市场的拓展,甚至不惜使出逼迫批发商不得向外来巨头供货的手段。
  在西进过程中,英国成为李嘉诚欧洲业务版图中的核心重镇。和记黄埔2013年年报显示,在和记黄埔核心业务的地区营业利润贡献度排名第一的欧洲市场,英国贡献最大,达到25%,实现60亿港元的营业利润额。
  从李嘉诚在欧洲的资产落子看,仅在2010年,李嘉诚就先后在英国买下英国电网、英国水务和英国配气网络,合计耗资1067亿港元,占其总身价的44.40%,占其欧洲投资总额的88.93%。2010年至今,李嘉诚在欧洲投资总额约为1807亿港元。
  可以这么说,英国将是未来李嘉诚欧洲商业帝国的核心,如同今日的香港一样。

  香港“李超人”是怎样炼成的

  李嘉诚为何对英国如此重视?真的仅仅是“英国的投资环境好,法律完备”这么简单?上述人士指出,这与李嘉诚和汇丰银行的紧密关系分不开。
  与香港船王包玉刚一样,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不但同样源远流长,而且双方紧密的程度,是李嘉诚选择英国替代香港极其重要的因素。
  公开资料显示,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受时任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的沈弼(Michael Saindberg)邀请,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正式成为英资体系中的一员。
   沈弼,是李嘉诚成为李超人的关键人物,李嘉诚能掌控和记黄埔,与沈弼和汇丰银行的支持密不可分。
  1927年5月31日,沈氏出生于英国,1945年在英国驻印第六长矛骑兵团服役,两年后调任英国皇家龙骑兵守卫军,任英国皇家陆军中尉。
  1948年,沈弼退役,1年后加入香港汇丰银行,12年后(即1971年)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同年,李嘉诚设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淡出塑胶业,专营地产业。
  1975年,沈弼领导下的汇丰银行,向陷入财务危机的和记洋行注资1.5亿港元,并在1977年控股了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公司合并后的和记黄埔。
  在韦理斯的带领下,和黄没有走出困局。早先和李嘉诚结识并有着紧密关系的沈弼,找上了李嘉诚。
  于是,1979年9月25日,在华人行[微博](长和系旗下物业)21楼的长实总部会议室,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的22.4%的和黄股权,共计9000万普通股。沈弼答应,李嘉诚只需要先支付20%的现金,余下的可以分期支付。
  通过此笔交易,汇丰银行赚了5.4亿港元。由于仍拥有大量优先股,故汇丰银行目前仍是和黄股东之一。
  1980年11月,李嘉诚已拥有和黄39.6%的股份,成功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集团主席,行政总裁为李察信(英国人)。
  和记黄埔与怡和、太古、会德丰并称为香港的四大洋行,具纯正英资背景的和黄,在四大洋行中排名第二位。1981年李嘉诚就任和黄董事局主席,这是自和黄诞生、香港成立洋行以来的首位中国人。此举震动全港,“李超人”尊号,由此产生。
  在李嘉诚成为“李超人”的整个过程中,汇丰银行和沈弼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没有沈弼,没有汇丰,就没有香港的“李超人”。
  和黄董事局前主席韦理斯,曾在李嘉诚就任和黄董事局主席时说,“李嘉诚完全是得到沈弼的照应,才得以入主和黄。”
  上述评论人士指出,执掌具有英资血统的和黄主席李嘉诚,选择欧洲和英国作为未来李氏商业集团的后院,已不难理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