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港媒报道称,“宜信有8亿元贷款已经坏账,贷款主体遭到多起诉讼,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报道同时指出,宜信此次似乎落入精心设计的“陷阱”,坏账公司本身是个皮包公司,尽职调查时的银行流水都是造假的,抵押物都是东北四线以下城市的烂尾楼,但在高达22%的利率吸引下,宜信仍放出这笔贷款。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客户群达数十万的P2P公司,上述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坏账风波和P2P业务有关吗?是否真有其事?
坏账风波与P2P业务有关吗?
宜信当晚即发布声明,称上述说法并无事实依据,属于谣言,并正就相关项目进行调查。
值得关注的是,曝出宜信可能出现8亿元坏账的媒体以及宜信晚间的澄清声明,皆没有具体指出是什么项目及什么类型的资金。多位来自P2P行业的人士指出,8亿元坏账风波与其P2P业务应该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这笔资金源于P2P业务,将会由N笔(N很可能大于1万)小额贷款构成,这么多笔小贷资金集体与某皮包公司扯上关系的概率不高,更大的可能是其有限合伙基金的项目。
据悉,这两年宜信通过成立有限合伙制基金的方式对接房地产项目,理财投资人以合伙人的身份与宜信签订合同。8亿元坏账是否真有其事?
经过一天的内部调查,宜信公司于4月9日下午发布最新官方回复,称公司“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多个地产项目,总规模远未达到8亿元。宜信与各项目合作方定期进行项目调查和跟进,目前各项目均正常运作,并未发现某些网络媒体所讲的‘造假和跑路情况’,各到期项目均正常兑付,风险可控。”
宜信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消息源于一个不知名的私募在某银行微信群内的发言,随即被传播开去。事实上,宜信此类业务一般只做一二线城市,且单笔投资不超过2亿元。
不过,有媒体援引一位资深民间金融人士消息称,宜信有一笔较大规模坏账或为属实,且远不止8亿元,而是“达到10亿元,其中涉及了几单项目,包括房地产、能源以及大宗商品类项目”。究竟哪个版本属实,目前尚无定论。
P2P线下模式风险有多大?
无论如何,此次事件都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P2P线下业务模式上。
有P2P行业人士指出,此番宜信折射出的问题反映出其线下风控能力不足,银行拥有的征信系统并没有对P2P业务开通,宜信扩展线下业务也增加成本和难度。由于中国信用环境尚不完善等因素影响,P2P网贷发展到国内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业内也成本土化转型。
目前,对国内P2P网贷的分类有几种。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代表是拍拍贷;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代表是有利网;第三种则是纯线下+债权转让模式,代表即是宜信。
关于线下业务,去年8月13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互联网金融—中国峰会2013”上表示,“我最担心有部分P2P贷款平台脱离了网络平台变成为所谓的线下,脱离平台的操作功能之后,会演变成资金池,成为影子银行。”他同时也为P2P行业划定两条底线,一个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另一个是非法集资。这就说明,关键一点在于借贷资金不能进入P2P公司账户,一旦突破则变异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变成非法集资。因此,开展线下业务的P2P公司,钱放在哪里这条底线不破,政策风险相对会小一些。
去年7月,重庆对于5家“人人贷”公司的整肃处理,源于他们通过理财模式、股权投资模式、商业预付卡模式,将原本一一匹配的P2P模式转变为线下。此外,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线下业务通过线下信用审核评估完成,有的平台线上还要再次进行审核。虽然增加风险审核关有利于业务扩张,但同时对企业的风控水平技术要求很高,还有对合作机构、线下销售风控员工的有效协调和管理。此外,成本比纯线上平台要高。
不过,近日有消息称,一直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的P2P已明确将归银监会监管,同时银监会有关部门已开始调研并起草相关监管规定,届时P2P行业或将走向规范化。
更迅速、更便捷阅读深度解析、分享新锐观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共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