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飞虹
陡河水库东南沿风山北麓山腰间有口山洞,当地人称之为峰洞。若干年前,此洞时常喷吐出白气,尤其是每年立春东南风起后和夏季大雨来临前后更甚。每晨必有大量云气涌出洞口,形如白带,随风漂泊,布满风山,太阳初升后云气冲出阴影,翻腾于阳光之下,立刻呈现出时隐时现的七色彩虹,紫气腾升,红云披展,配以蓝天绿树,俏丽婆娑,景色十分壮观。这就是被称之为滦州辖境十二景观之一的“风洞飞虹”。
对风山及景观,《永平府志》及历次所修《滦州(县)志》均有记载。风山,旧称凤山,大峰山。风洞飞虹的景观得名,还仰仗于风山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名胜古迹。
风山是座孤峰,海拔195.4米,北峭南缓,形态似凤凰。古时满山树木成林,四季常青,它的背后群峦叠翠,西侧陡河逶迤长流,东南侧山脚下一片枣林,东侧毗邻是“围山泉瀑”胜景,南麓山坡上有一座由契丹国兴建的风山寺,寺院庞大宏伟,建有山门、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碑楼、鼓楼和钟楼,并环以围墙。山门前建有戏楼,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祭祀之日,届时连演3天戏,上香拜佛的、做买卖的,看热闹的云集,山下山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钟鼓齐鸣热闹非凡。另外,风山还有商周古营城擂鼓台和宋代南营遗址,千层影、铁牛石、五月泉、龙发木、石房等诸多景点,为风洞飞虹也增添了风采和文化品位。
风山景观,因战争及人为破坏,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两块“奇石”也予异地保存:一块是旧《滦州志》称之为“铁牛”的古代陨石,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移入市工人文化宫院内;另一块是记载数万年风山下水文变化的奇石“千层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移到栗园村村委会门前。
1956年,陡河水库建成后,水库管理部门对风山进行植树造林,如今数十万株松柏和果树布满风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库区新建了劲牛雕塑、琉璃排楼、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题词的“唐山明珠”的牌楼;风山上有爱晚亭、安澜塔、观景楼、筑起防长城围墙;山脚下水库岸边建有长廊、亭台水榭、游船码头等多处景点。近年又出现两个自然景观:一是“陡水日出”,一是夏季暴雨过后的“风山彩虹”,值得游人观赏。
围山泉瀑
在开平区双桥镇境内风山与围山(今称巍山)之间,有一条峡谷,长约600至700米,谷深近百米,旧时峡谷东侧悬崖峭壁,峋石林立。其间有山泉四、五处,有的泉涌成瀑,飞流直下,形同云门水帘,有的涓涓细水,雾珠儿四溅,泉水流淌山下,汇集一处,注入陡河。
峡谷两侧松柏成林、树木参天;峡谷南端是一片人工枣林,五月枣花盛开,绿叶黄花,一望无垠;在围山南麓是一片丘陵地带,生长艾蒿和益母草,夏秋花开和植物成熟后,均有一股清香味,当地人称此处为“香花峪”。这就是旧时著名的“围山泉瀑”自然风景区。
“围山泉瀑”自然景观,地方志书多有记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滦州知州吴士鸿所修纂的《滦州志》,在卷一山川篇云:“围山,有瀑布泉,在白道子山(今古冶区境内)西十里”。形胜篇云:“围山泉瀑,在城西(指滦州城)八十里有瀑布泉四、五,会流下入陡河”。
旧时游览围山泉瀑,需从风山东南侧枣林步入峡谷,过卧龙沟站在风山东观赏泉瀑。可见飞流直下,云有倾泻,水雾溅混,银花落天,宛如进入仙境。由于景观优美,引人入胜,历史上曾有众多文人墨客及官员来此地畅游佳境美景,并留下许多赞美诗句。
清代滦州知州吴士鸿(1807年任)诗云:“飞瀑空濛雨拂檐,嫦娥垂下水晶帘。百寻界破围山峡,一线裁开万峋尖。惆怅吴门翻匹练,低徊庐岱殿霜缣,呤情到此增豪兴,更把苍髯手自拈。”并将自赋的诗句载入自修的《滦州志》。滦州人安如磬赞诗曰:“悬崖峭臂泻流泉,谁挽银河倾地底。远看素练挂青峰,雪色千寻衬云绮。”汪鉴诗云:“浮埃端不到仙檐,百尺云门挂水帘。急雨斜飞风蹬外,寒芒直下云峰尖。”(另外还有两首诗附后)诗人们以亲身感受描绘了围山瀑泉奇妙的自然景观。
围山泉瀑景观今已不复存在。早在1898年版《滦州志》就指出“无其迹”。只有1810年版的《滦州志》和1879年版的《永平府志》对泉子峪瀑布都有明确记载。州志云“泉子峪,在梯子岭北二里,诸峰环耸,午始见日。中为龙泉寺僧室,有井,山有瀑布”;府志云:“泉子峪,在梯子岭北二里,诸岭环耸,午乃见日。有龙泉寺瀑布”。说明围山泉和泉子峪泉同时存在,只是围山泉早消失而已。
如今泉子峪泉也早已干涸,成为历史名称。围山在多次出版的州志和府志中都有准确的记述,而且其特点就是有“瀑布泉四、五会流下入陡河”。州(县)志对陡河的概念亦表述的非常明确,即:“陡河,在城(滦州城)西百二十里,其上流在榛子镇东,(有桥名承流桥,俗名牤牛桥)为牤牛河,其下游即为陡河……。”这就是说承流桥以下才称陡河,时至今日承流桥上游的河仍称牤牛河。陡河源头山峰众多,围山泉水下流注入陡河,成为其一支流。
围山为燕山山脉之余脉,属奥陶纪石灰岩,其东部及东北部群山叠峦,山高地广,绵亘数十里,古时森林密布,草木丛生,地表蓄水量大多渗入地下,水脉流向西南至围山西,遇到地壳峡谷断层处,深于地下水平位置,于是地下水从石缝涌出,形成山泉,喷落于绝壁,长流不息。
在围山南麓“香花峪”一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从明嘉靖年间,这里就有民间土法开采煤炭,陈家岭一带曾有土煤井十数处,到清代光绪年间凿井采煤的范围更大,由于煤井井深低于地下水脉,围山泉水渗入矿井,尤其是开滦赵各庄矿矿区凿井后,渗水量更大。水往低处流,致使围山泉水逐渐减少,加之围山背后逐山上的林木被砍伐一空,水源环境遭到破坏。围山泉由全年喷涌变为雨季细流,特别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修筑唐榛(子镇)公路,将围山西侧悬崖峭壁炸平,辟为一段盘山公路,围山泉彻底消失。
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起,双桥镇组织群众,在所辖山场大规模植树造林,经20多年的山区绿化建设,使该地域内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如今每年雨季过后,围山西时有涓涓细流泉水溢出石缝,流入陡河水库内。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朱羽组稿,记者李欣、唐山开平区委宣传部李志全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