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亿不良贷款核销、处置,换来了2013年末银行业1%的不良贷款率。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业承受高风险行业拖累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银行业着手对企业授信升级了风险控制方式,化解多头授信、互保等风险。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今年钢贸、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房地产、融资平台等行业风险会继续暴露,将和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形成交叉并行趋势。
|
赵乃育/绘 |
风控 长三角地区银行“抱团”授信
4月8日,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博鳌论坛上表示,“最近,银监会下发的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银行要重点防止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就是淘汰一批,转移一批产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新增值。”
实际上,银行信贷结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在收紧贷款额度的同时,还需要对某些产能过剩行业给予一定量的贷款投放。但由于前期风险的积累,银行普遍采取了新的模式来对企业投放贷款,尤其是集团性质的企业。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目前,在不良贷款高发的长三角地区,银行对集团企业贷款采取了“抱团”授信的方式,实行主办行制度来放贷。“这种模式就是银行间互相协调、联合授信的概念,并不是针对某一个项目,而是针对某家企业,了解到底需要多少信贷资金额度,了解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银行间互通信息,匹配出定量的一个授信额度,一方面确保企业资金链不会断,另一方面避免了多头授信、关联企业间互保或重复抵押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隐患。”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于学军看来,互保、联保是银行发放贷款时采取的一种征信和风控手段,企业向银行贷款如果没有足够的抵押品,则往往会采取互保、联保的形式。“一般而言,某家企业在多家银行都可以申请贷款,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通,没有谁知道这家企业究竟有多大的资金需求,资金流动性究竟如何,因此,一旦这家企业某个领域风险爆发,就会对整个担保链带来很大的问题。”于学军说。
于学军进一步透露,“去年,我们在全省一些局部地区展开了广泛调研,摸索如何解决好联保风险问题,这的确是个普遍现象。之后,我们做了一些试点,譬如在常州市,要求该市某集团企业贷款就需要从若干家银行中选出一家主要贷款银行,由它确定这家企业用款的规模、额度,把这家企业不同时段的用款期限、资金需求等信息,和其他几家也给该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相互通气,那么银行体系内就会对企业资金情况做一个整体掌握和评估,有助于控制风险。”
同样,在浙江省也有类似的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出台了一份化解温州银行业过度授信、多头授信、异地授信问题的方案,提出“为防止过多的银行贷款集中于一家企业引发企业融资风险的问题,在温州市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实行主办行制度,并控制企业贷款银行机构数量”。
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开设基本结算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该企业的“主办行”,“主办行”对该企业的贷款原则上不低于企业贷款总量的50%,或者不低于该企业产值的0.75倍;集团企业不得超过6家贷款银行,中型及以上企业不得超过4家贷款银行,小微企业不得超过3家贷款银行;各金融机构之间银团合作贷款不受上述家数限制。
对集团企业发放贷款,温州提出建立“2+4”的信贷机制,即辖内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同时给集团企业发放贷款的,不得超过2家;对同一家集团企业发放贷款的其他银行(除大型银行外)原则上不超过4家。对中型及以上企业发放贷款,建立“1+3”的信贷机制,即辖内大型银行不得同时给1家企业发放贷款;对同一家中型及以上企业发放贷款的其他银行(除大型银行外)原则上不超过3家。
此外,上海银监局也从去年开始就要求辖内各家银行“注重企业多头授信、融资下企业杠杆率变化情况;防范短贷长用、短贷他用、一贷多用等问题”。
危机 经济下行加快风险蔓延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过去,温州就有好几家银行对一家企业进行放贷,一些企业拿到了过量的银行贷款,没地方用就乱投资,刚有收益的时候又遇到调控被抽资,授信不统一的局面容易滋生风险。”
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已迅速传导到银行业,并且,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不良贷款也开始浮现。不仅如此,不良贷款在过剩产能行业已明显蔓延开来,并不仅集中于钢贸、钢铁、光伏等领域,从民企到国企,风险在不断暴露。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是一个顺周期的行业,在整体经济面临主动调结构、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出现不良在市场预期之内,今年还有更多的信贷风险会大规模暴露。
银监会日前出台的这份《关于做好2014年不良贷款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银行特别要着力开展对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钢贸等重点领域、不良贷款快速上升地区以及集团客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排查与防控,加强对表内外业务和系统内外业务风险传递的监控。
同时,各家银行要严格贷款质量分类标准,充分揭示信贷风险。不要通过移至表外等方式掩盖不良贷款,严防借款人利用“借新还旧”和“搭桥”等手段掩饰贷款质量的恶化。
“整个2013年,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到1%,大概是0.98%。按照国际先进银行业的监管标准,提的拨备率大概是280%,这就是说,按照我们现在贷款余额77万亿,大概提的拨备是16000亿。”阎庆民分析称,“去年年底的不良贷款大概是7000多亿,我们有足够的拨备来覆盖。尽管产业淘汰和转移可能会使不良贷款有一定反弹,但各家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拨备来弥补,不良率基本上大概维持在1%的水平。”
挑战 银行仍面临不良资产处置考验
“2014年我们要打一场保卫资产质量的战役。”中行行长陈四清一语道出银行业面对的挑战。
同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也认为,今年多个行业风险暴露将和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交叉并行,不良贷款增量还会继续扩大,增加拨备覆盖率无疑会影响银行利润增速,考验重重。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摸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风险情况,加强形势研判,制定合理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年度“双控”目标。并且,在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的前提下,要有效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建立防控不良贷款长效机制,防止不良贷款快速反弹,保持不良贷款比率相对稳定。
在银行呆账核销方面,2013年底,财政部发布了新版《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核销条件。其中规定,金融企业对单户贷款在1000万及以下的,追索一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可自主核销。新办法增加了对单户贷款余额在500万以下的,追索一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个人经营性贷款“自主核销”。
“钢贸行业也有不少中小企业,银行也将其贷款划归中小企业授信管理,部分纳入个人经营贷款,在新核销办法下,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多处置不良资产的自主权。”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认为。
据悉,多家银行都提出了今年不良贷款率“保1”的目标。不过,市场依然认为,银行业将面临处置新增不良贷款的考验。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银行业目前为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在贷款到期时对贷款进行展期或修改,但是这种“拖延”和“伪装”的办法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很难奏效,由于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产,目前楼市降价潮频频来袭,不少城市卖地困难,因此,以时间换抵押物升值的想法破灭,贷款展期的结果亦会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
“不良贷款指标本身是滞后性的,没有真实反映资产质量,银行需要对风险有前瞻性的判断,建立预警机制,并且今年在加大处置不良贷款的基础上,还要提高拨备覆盖率。”一位接近银监会的分析人士指出。
更迅速、更便捷阅读深度解析、分享新锐观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共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