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相似:去年两会刚一结束,立刻有多家机构说中国经济要硬着陆;今年同样如此,3月中下旬开始,有人说中国经济的明斯基时刻即将到来,也有人提出,未来2年内,中国经济增速将下降到5%。 基于今年2月PMI、PPI好于预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还有所回升,当时甚至有机构上调了对一季度经济增长的预测。乐观情绪的改变是从三大需求及工业生产数据公布开始的。而目前面对一系列创下数年新低的数据,机构对前三个月GDP增长的讨论一下子从7.5%的级数改为能否达到7%。虽然机构下调了经济增长的预期,但具体分析国内经济运行情况,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中最为重要的亮色,即企业持续的盈利能力这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生成,毕竟微观经济向好是我们保持合理增长区间的关键因素。 其实有些机构的研究往往会放大一些或好或坏的因素。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两会期间对体制因素会否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问回答说:体制因素是变量之一不假,但是夸大这一因素对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并无积极意义,找到决定因素才是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看法更为具体,他说,如果改革能够带来质量的提升,5年内,中国经济应该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即使略低一点,也在6%到7%之间。换言之,降速、提质能否相伴相生,决定着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 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两个月最后一个宏观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这恰是一个能显示经济质量的指标。与工业生产相比,1-2月的企业利润情况要好许多:同比增长9.4%,虽然不如去年全年的12.2%,但是降幅可以接受;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28%,同比还有微升。更重要的是,新增利润90%以上集中于汽车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5个行业,显示产业链高端经营情况良好,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效果开始显现。 这不是今年初才有的现象。数据显示,2012年5月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在10%附近及以下,但亏损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维持在0.8%左右,既低于1997年以来1.4%左右的历史平均值,也略低于2003年以来快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0.9%。同时,行业盈利水平出现分化,煤炭、铁矿石、化工、钢铁、有色等重化工行业销售利润率大幅下滑;医药、仪器仪表、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等高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呈上升趋势或保持较高水平。 企业盈利水平对增长放缓适应性的增强,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至关重要。今年政府明确要以改革促发展,所以对刺激政策不应寄予过高期望,平稳增长将主要靠内生的动力。随着企业整体利润情况的好转,制造业投资存在趋稳的可能,同时近期政府在基建、环保方面投资力度还会加大,未来出口、消费预期普遍改善,二季度经济小幅改善的可能性愈来愈大。 可以明确的是,以多项改革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利润稳定增长,并持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这将成为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主要着眼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