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张玉婷是石家庄某环评机构的环评工程师,在化工厂做了11年技术工作后,于2007年进入环评行业,并通过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一名专职环评师。跟以前的工作相比,她很喜欢现在做环评工程师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收入比以前高不少。但是,令她不平衡的是,很多人以另外一种方式“进入”环评行业:挂靠,并领取数额不菲的挂靠费。 挂个空名不干活,只把资质证书压在环评机构,每年就能领到不菲的工资,表面看是周瑜打黄盖——只要环评机构愿意,别人不该多说什么。但实际上,这样做却违背了国家要求有关环评机构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环评师任职人数才能成立的初衷,即有一定专业人员从事工作,从而确保环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高质量。换句话说,如此只挂靠不需干活的环评机构,出具的相关环评报告,存在不合理不真实的可能性,对环评机构的信誉是一种伤害。 毫无疑问,无论是制度漏洞的原因,还是监管不力的原因,这种乱挂现象的泛滥,都是不被允许和必须予以严厉禁止。按照环保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环评工程师资格必须登记在现全职工作单位,没有登记在本人工作单位的,应该注销登记。 但问题是,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规定,环评公司机构成立、环评师执业都是有十分明确条件的,如甲级环评机构必须至少有10人为环评工程师,乙级环评机构必须至少6人。而且按照规定,国家环保部门负有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资质、执业等情况进行审核、监督管理之责。这样,一个必须的追问是,在明确的监管规定面前,如此环评师资质乱挂,相关监管部门和人员的事前审核、事中和事后监管都去哪了? 面对环评师资质乱挂,除了相关方面要立即行动起来,对环评师资质乱挂的所用人和相关环评机构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对相关审核、监管部门和人员的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追责,营造严肃的监管氛围。在明确的制度面前,只有严格的监管,才是营造健康环评师执业秩序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