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刀鱼、高价龙井,多年来这些明前礼品的价格越飚越高几成神话。然而“八项规定”的出台让这些高档礼品价格大幅跳水,明前礼品价格逐渐回归理性。
高档礼品遇冷 平民礼品走红
近年来长江刀鱼几乎成了奢侈品,1斤刀鱼动辄数万元已经成为常态。然而去年受遏制三公消费的影响,刀鱼价格遭腰斩。今年,受低温影响刀鱼产量锐减,虽然价格出现反弹,但销量却受到冷遇。
记者走访铜川路水产市场,发现二两的刀鱼价格在3000元左右,但销量不大,反而两三百元的“平民刀鱼”卖得最火,“天价刀鱼”的风光抢购一去不复返。
不仅是江鲜刀鱼,前些年价格一路走高的明前春茶也遭遇了“滑铁卢”。一家经营高档茶叶的叶老板介绍,今年清明前的龙井、碧螺春等高档茶叶价格都不算太高,狮峰龙井价格为每斤980元,梅坞龙井为每斤900元,与去年持平,这是几年来罕见的“止涨”,“但来买这些茶的人还是少多了”,叶老板介绍说,“往年都有比较大宗的订单,主要是送礼和公家消费,但是今年没人敢买,相比之下每斤200元左右的春茶受到市民追捧,销量不错。”
除了价格下降外,各界有关长江刀鱼、龙井春茶等明前礼品的炒作在今年也收敛了不少,往年备受关注的拍卖会今年销声匿迹,这让去年18万元一斤的“天价龙井”、6万元一条的“刀鱼王”从此成为一去不复返的神话。
此外,记者走访发现,今年高档礼品的包装也简单了不少。不论是刀鱼还是明前春茶,各大商家都是简易包装,即使礼盒也不过三五十元,往年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奢华礼盒均未出现,理性、实用的礼品礼盒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档消费日趋谨慎 部分商家艰难转型
近年来,“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样畸形的送礼文化导致人们“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长江刀鱼、明前春茶价格虚高获得了滋生的土壤。国家严控措施的出台将直接让违背价格规律的炒作丧失市场,而价格也将回归到理性的轨道。
记者调查发现,国家倡导节俭、限制三公经费、加大反腐力度是这些高档礼品降价遇冷的主要原因。记者走访了上海几家高档酒店,工作人员均表示今年酒店刀鱼和高档春茶消费延续了去年的低调,而且态度格外严谨,一位工作人员说:“不论是酒水还是刀鱼消费,我们都是按照市场定价,实开发票,像往年天价消费、公款吃喝、改开会务发票的情况是不可能了。”
不仅仅是刀鱼,在很多高档饭店,海参、鲍鱼、鱼翅等高档菜肴也遭受冷遇。专家认为,这些高端消费中的“官场追捧啥,啥商品就会热销”的现象终究不可持续。这一方面导致价格虚高,助推奢靡之风,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伤害。
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曾向记者透露,一方面是消费量下降,另一方面却是成本不断上升。样本餐饮企业2013年营业额同比下降7.5%,亏损的企业比2012年要增加80%。一些店主不得已想把店卖掉却没人接盘,无奈退出了这个行业。“上世纪90年代,普通餐饮业利润能达到10%以上,甚至高达26%,现在只有3%,最高也就5%。”虽然家庭宴数量正在上升,但暂时还没补上商务宴和政务宴下降的漏洞。
依赖畸形消费并非长久之计,还是应艰难转型。一些以前以高档食材为主营的饭店正逐渐改变思路,例如从卖鱼翅、刀鱼等,转向打出“养生”牌,换成以健康食材为主打方向,推出小份菜等,且定期开展折扣较大的团购,吸引消费者。
斩断公款消费利益 构建健康市场告别“赚快钱”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对公款消费的严格监管需形成长效机制,让公款消费及其背后的利益链彻底失去生存环境。我们需要健康的消费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靠公款消费来支撑,清理公款消费,并不是一时一季之功,必须要形成明确、规范的长效机制。还可以通过纪检部门的惩戒、财务部门的预决算公开和审计、全民的监督,多方位精准打击。
专家认为,如今,高端礼品市场低迷已经是现实,带动相关产业回归常态、开发大众平民产品才是长远之计。只有将市场建立在最广大也是最坚实的普通消费群体中,该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向理智市场、供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顾晓鸣说,这既是高档消费的挑战,也是转型的契机。礼品市场也将回归其本真。例如,餐饮企业回归“口味至上”,茶叶讲究品质高低,企业都在品牌附加值和服务上做出提升,最终吸引更多的大众消费,让市场更加健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