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场暮歌 |
|
海兴交通区位图 |
海兴,位于河北省最东南部,地处冀鲁交界的渤海之滨。看似偏远,但它临海、近京津,拥有非同一般的战略地理优势。
海兴,河北省乃至全国最年轻的县市之一,从1965年建县至今,不过走过了49年的历程。它虽年轻,却与炎黄子孙的龙脉一样历史悠远;
海兴,在“四清”运动中诞生,第二年便又陷入“十年动乱”之中。有人说它生不逢时,然而它却厚积薄发,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只争朝夕”的惊人速度迅猛发展,在渤海西岸创造了靠海而兴的奇迹。
山与水:鲜明独特的地域特点
从地图上看,海兴就像漳卫新河入海处结出的一枚神奇的宝葫芦。它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望京津,与黄骅大港相接,总面积为960平方公里,辖区内11.7平方公里纳入黄骅港开发区,连接港口与腹地的正港公路、纵贯渤海之滨的海防公路、连接山东与京津的黄辛公路在境内交汇。
2007年,为配合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目标,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沧州市在沿海区域设立渤海新区(现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兴县正式被纳入渤海新区核心区。
考古显示,海兴早在距今约4400年至38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为兖州和勃方国域,周为齐北境无棣邑。
原海兴县委党史办主任李兆新对海兴建县历史了如指掌。他说,新中国成立时,并没有海兴这个县。这一地区地处偏僻,地势洼下,土地盐碱,经济一直相对落后。但海兴面积广阔,特别是紧靠渤海,发展潜力大,又是重要的海防前线,因此当时的中共沧州地委、沧州专员公署决定,在这一地区单建一个县。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兴县,由山东省无棣县和河北省盐山、黄骅三县部分乡村划归而成。因海兴县地处渤海之滨,原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定名海兴县。从此,新中国的行政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县域。
海兴境内地貌差异较大,缓岗、土丘、洼地各乡镇均有分布。中北部的小山乡有一形若卧龙的第四纪火山碎屑堆积而成的小山,名为马骝山,是全县乃至沧州地区的最高点,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山体为优质的建筑材料,山坡古井数百眼,水质甘洌。桃、梨、杏、山楂、苹果遍山岗,瓜果蔬菜盖满坡,自古就有“穷大山(在山东无棣县境内)、富小山”之说。
山上原有古寺庙观10余座,香烟缭绕,人集如云.引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的不朽诗篇。濒临渤海湾的香坊乡,还分布有葫芦头子、灰台子等众多大小岛屿,犹如系在“葫芦”嘴上的翡翠玉饰。尤其姬家堡子等4座岛屿断续连缀成一条新月形的古贝壳堤,面积3.4平方公里,贝沙储量约2亿吨,是工业建筑材料与加工畜禽饲料的优质原料。
县境东南部有河北平原上沿海一带最大的杨埕水库,可灌溉万亩良田。库中芦苇如屏,舟荡鱼跳,水鸟低旋,丹顶鹤、黑鹤、白鹳等国家一级稀有保护动物具栖息于此,与小山一样,乃天造旅游胜景。广阔的水域也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天然良所。
三大河流的入海交汇处,为宽9公里的大口河。在地质历史上的多次海浸、海退,黄河多次由此入海,海水大量涌进退出,河水冲刷,形成了大面积滩涂,为盐业和海水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口河口右侧10公里处为百舸竞发的海丰码头,左侧与黄骅港综合港区连为一体。
可以这样讲,濒海、地广、物博是海兴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然而位偏、地碱、水咸又是其先天之不足。如何扬长克短,举利除弊,靠海而兴,是海兴一直在探索的发展之路。
渔与盐:几度浮沉的传统产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兴人民深明其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出了一条发展沿海经济之路。
海兴境内渔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地属齐国,“齐以鱼盐雄天下”。唐代渔业兴盛,贞观年间,所产糖蟹、鲤为“土贡”。《太平寰宇记》载,其时以盛产糖蟹、鲤、牡蛎、蜃蛤而驰名天下。元至明初,海淡水渔业两旺,尤以大宗海产鲞鱼(绘鱼)而著称,盐山香鱼(香,即鲞)馆以此而名。明泊洼水阔数十里,尤以盛产淡水黄花鱼为最,龙洼钓台遗迹犹存,清初列为盐山县八景之一。
清中叶以后,盐禁日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特定鱼盐之例”,“饬渔户一律买盐”。鱼“得盐则为货、失盐则经时馁败”,“渔人之利,盐夺其半。以无力购盐而弃之泥河者不知凡几”。加之鱼税甚重,境内渔业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渔业遭受日伪侵扰,生产急剧衰落。
1965年沿海渔区杨埕公社(今香坊乡)由山东无棣划归海兴县,海兴籍专业渔民1000多人分别从水沟、岔尖、沙头返回境内组建海丰渔业村。是时,全县仅有渔船10只,网数百片,年水产品总量695吨,渔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渔船逐步实现机械化,绵织网被化学纤维网所取代,捕捞能力迅速增强,渔民由近海作业向远海作业发展。1979年后,淡海水养殖兴起,尤以海水养殖规模最大,养殖对虾、梭鱼,作为县内“靠海而兴”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海兴县境内盐业,兴始于西周初期的齐国,中盛于唐、宋、辽、金,鼎盛于明中叶,衰落于明后期至清,官办盐场尽废于民国六年(1917年),复兴于建县后的1979年。
1945年盐山县、无棣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组织当地人民晒盐,境内原有各滩均得以扩大,盐业生产空前兴旺。1952年至1978年是“业停梦继”时期。1949年后晒盐与运盐业收缩至半停产,至1952年停晒,民间扫盐土盆晒亦在被禁之列。
20世纪50年代及以后的30年间,人们在这片盐碱地上作着各种文章:治涝、治碱、改土、造田。为治碱,人们修台田、挖条田、圈围田、开沟田、种窝田、搞水浇田、修样板田,造高产稳产田,学大寨人劈山造田精神,海边人也要改盐碱荒滩不毛之地为良田。几十年过去了,海滩依旧。人们只能望“滩”兴叹,望“海”兴叹。眼巴巴,空梦绕盐田,笑眼看银山,待伸手,竟还是一洼硝土、碱嘎巴一片。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海兴人民带来了福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水虽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滩涂虽咸,是白银、黄金的聚宝盆。1979年,海兴人重新操起了沿袭了3000多年而废弃了的制盐业,现代盐业史上残缺着的长芦盐场的白银沙滩上,又重新绽开了水晶银花。
老与新:滨海小城快速崛起
马骝山,见证了海兴古往今来的沧桑变迁;渤海湾,涌动着海兴乘势而上的豪迈气魄。
迎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澎湃浪潮,海兴迅速调整了从盐碱滩涂走向海洋时代的崭新步伐,拉开了建设沿海经济强县的帷幕。
海兴县委书记贾兆军说:“海兴是全国革命老区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打造渤海新区增长极’的战略部署,使海兴这个具有双重身份的老区县,赢来了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激活地利的海兴,可供开发利用的40万亩盐碱地、50万亩滩涂和18万亩建设用地,汇聚着经济增长极的光芒,外有港口,内有“四高、三铁、多条高等级公路交叉”的海陆交通,缩短了与五洲的距离。凝聚人和的海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丰富珍贵的资源优势,谱写着前无古人的辉煌篇章。
面朝大海,海兴人做出了“特色在沿海、优势在沿海、潜力也在沿海”的准确判断、精确定位和深邃思考。凭借靠海兴县的“特殊身份”,亮出渤海新区的“金字招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内500强和京津地区企业集团的对接合作,力争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支撑项目和战略投资者。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临港物流、新能源、轻工食品等产业,引进了一批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长的龙头带动型项目。
沿着“水织海兴、绿映新城、百米见绿、千米见水、水绿环绕”的清晰思路,海兴县编制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等20项专项规划,明确了城市化进程的扩张范围和方向。聚焦金地庄园、滨海怡城、华府嘉苑等精品住宅小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拔地而起的东方商务中心、华凯宾馆等地标性建筑,让城市品位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宽阔的广场、葱郁的绿地、繁荣的市场、整洁的街道……一个生态宜居、功能完备、充满朝气的现代化滨海小城正在快速崛起。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徐殿龙组稿,由海兴县委宣传部周金良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