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3月19日多部委负责人对这一规划又进行了详细解读。作为一份指导未来七年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围绕一条主线、四大任务、五项改革展开,即一条主线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四大任务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五项改革是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保障、城镇住房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之,规划洋洋洒洒三万多字,可谓全面与深刻。
然而,问题迎面而来,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纲领性文件,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束缚,切实将规划落到实处,或是下一步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
参考将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积极尝试,再加上近期习近平主席将京津冀大首都经济圈上升至国家战略,笔者建议,可以在京津冀区域做出户籍改革、公共资源均等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多方面的大胆尝试,并以此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
实际上,选择京津冀作为突破口似乎需要更大的魄力,其实是以城市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支点,这不同于以小城市为主的战略。笔者认为,城市化比城镇化更具有紧迫性。
这种魄力体现在,作为首都的北京,一贯享有着集中的教育、医疗、文化、行政资源,远非天津、河北两地可以比拟,真正做到协调发展不仅要遇到硬件上的制约,更会遭受既得利益者的束缚,这是城镇化改革最有难度的领域。
以下几组数据对比中不难看出差距。如教育资源方面,目前全国211重点大学中,北京占据24所,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更不乏北大清华等顶级高校。而天津仅有三所高校入列,河北更是仅有一所。
医疗资源方面,河北、天津更是难以企及。根据复旦大学所做的《2012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全国百名最佳医院中北京独占26个,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之多,天津仅有三个,而河北则完全没有入列。
房价方面,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北京新建住宅价格平均32764元/平米,而同期天津房价为11152元/平米,是北京的三分之一,石家庄、唐山的房价分别为6644元/平米、6290元/平米,约为北京的五分之一左右。
此外,中央企业更是高度集中于北京,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中国大陆入选87家企业,其中48家企业的总部落户北京,占据半壁江山,而这48家企业中,90%以上都为央企。
可见,京津冀都市圈这仅12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公共资源相差竟如此悬殊,未来打破资源失调,创造协同发展机会,可谓言易行难。
然而,正是由于资源过于集中,基于京籍户口而带来的“超国民福利”,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户籍改革与市场化改革的重大难点。而全国各地人口对北京趋之若鹜,也使北京成为“城镇化病”的重灾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房价奇高等“城市病”现象越来越严重,若从这一角度而言,从京津冀入手显然具有紧迫性。
“十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超过3%(每年常住人口净增加60万人以上),提前10多年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800万人口的目标。
与人口急剧增加相伴随的是,北京交通日益拥堵,不得不采取机动车摇号政策限制机动车增加总量;住房日益紧张导致房价屡创新高,甚至超过了东京、伦敦和纽约;环境污染严重,持续雾霾天气严重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城市印象。
当然,京津冀一体化并非首次提及,以往亦有一些相关政策出台,如京津城际铁路、廊坊大学城建立,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成效不佳主要在于制度性障碍难以破除,资源分配不均难题未能破解。
相对而言,此次国务院提出的“规划”,为城镇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且最高领导人表态对待京津冀经济圈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决策层此次决心非常坚定,或有望打破机制体制性束缚,推动更多城镇化配套改革加速推进。
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是京津冀三地户籍制度放开,统一用大首都户口,这是推动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第一步,同时,京津冀公共资源共享,推进高考录取公平与教育医疗机会均等;
二是在京的非核心功能的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外迁至天津和河北,包括部分央企总部、科教文卫机构,防止“巨无霸”的北京。虽然有媒体报道发改委人士称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保定并不属实,但把北京的一些功能分散给河北和天津却是大势所趋;
总之,从京津冀着手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意义重大且难度较大,但如能取得突破,不仅体现了决策层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决心,为全国改革积累经验,也将极大发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谓一石三鸟。
本文作者沈建光是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