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15段问答。昨天上午,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传出的中国声音,吸引全世界屏息倾听。
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在这个两会“压轴戏”上,面对中外记者有关改革、经济、民生等热点话题,李克强妙语连珠,游刃有余。他开门见山的回应,自信淡定的语气,铿锵有力的姿态,给外界留下底气十足的深刻印象,其中释放的信号更是颇具深意。
2014年,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李克强以极具魅力的语言和姿态,展示了改革攻坚的决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
宏观经济走势,是绕不过去的焦点问题。在会上,有多家媒体对中国经济从金融和债务等角度表达了关切。李克强说,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这本身就表明我们勇于面对。审计结果已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政府的债务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大多数债务还是投资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对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我们也正在加强监管,已经排出时间表,推进实施巴赛尔协议III规定的监管措施。他强调,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另一聚焦点,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今年“7.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对于外界的疑虑,李克强反问:“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他进一步解释,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对于“左右”二字的意味,李克强说:“就是有弹性的,高一点,低一点,我们是有容忍度的。”他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李克强坦言,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李克强的回应表明,劈波斩浪的中国巨轮需要增长,但更注重整体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述,既要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又要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
房地产既关乎经济又牵涉民生。李克强说,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是政府的奋斗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则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外界更关注的是,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究竟怎么改?李克强的回答是,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有效规范地发挥作用;还要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包括给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方面有新的举措,给市场助力;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像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
在回答简政放权等问题时,李克强说:“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他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正如李克强所说,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民受惠。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引擎轰鸣作响,中国巨轮在改革的航道上劈波斩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