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资金到底流到哪去了?有具体数字么?”
“国内外影子银行定义不一样。”“我们不讨论学术,只说中国。”
在政协经济界别联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对阵问答引起了在座委员和媒体的关注。
“影子银行的资金同样也是流向了实体经济,只不过流到了一些表内限制的领域,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和过剩产能行业。我们不希望流向那里,正在加强监管。”周慕冰表示,在国际上,影子银行是发挥信用中介作用的,但是不在监管范围内,按此说法,中国的所有银行业务都在监管之内,只是监管力度和方式不一样。银行的表内业务是要实行存款准备金、备付金以及存贷比考核的,央行又控制贷款规模,表外就会弱化。从监管来说,正在加快制定监管措施,争取表内外一并管理,主要是防范风险。
在我国,影子银行更多的表现为信托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从事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定论。
业内对影子银行的问题也是说法不一。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影子银行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监管之外的,具有期限错配、高杠杆性、操作风险等特征。
而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就影子银行则表示,中国影子银行量大概只占GDP比例10%,而美国是150%。中国影子银行有两个特点,一是量和范围不大,二是杠杆比例较低,信用创造力较弱,比如说有些衍生产品在中国不允许开展,监管严格。
但影子银行也不能不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已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管理文件,对影子银行的业务如代客投资、代客销售,包括业务准入,代理项目审查,对银行或者对代理这些影子银行的机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更迅速、更便捷阅读深度解析、分享新锐观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共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