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范海涛代表:抢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
|
|
2014-03-04 作者:记者 闻有成/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亟待采取明晰产权、多元投入等创新政策,抢通粮食产区水利“最后一公里”。让过去农民眼看着清流到地头,伸着脖子就是喝不到的“卡脖水”,变成“畅通水”。 范海涛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益。但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事业存在着“重大轻小”现象,水利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如用于沿海塘坝、大中型水库、大河大江流域的建设、整治、修复,但是在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范海涛认为,从水源到农田,遍布粮食主产区田间的小沟、小渠、小塘小坝和小电站,一直被称为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这种“最后一公里”现象存在多重隐患:一是排水渠道损坏严重,不少地方渠道被杂物填埋,雨季、汛期来临时排水都成问题,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怕旱,只怕涝”的梗阻或通而不畅现象;二是农田灌溉设备落后,普遍使用水龙带送水灌溉,甚至很多地方还使用“满地灌”的传统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已成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对此,范海涛建议,第一,国家要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不仅做到旱能浇,还要做到涝能排。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推广先进的、高效的农田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第二,要注重用创新管理政策,改革产权,明确事权。对现有小水利,按产权归属和受益情况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对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使用”的原则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使所有的“小农水”都有明晰的产权归属。水定权,人定心,活了水,农田灌溉就有保障了。 第三,小型水利工程属公益性质,仍需政府主导。他建议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对小型水利工程给予补助,支持农民自主建设公益性小型水利,鼓励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吸引新型农业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元的投入机制。不断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小农水”服务实体,培育多样化的“小农水”管护的市场主体。还要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制不活、运维经费不足等问题,将公益性工程的人员支出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使水利管护没有了后顾之忧,让农田小水利的创新改革为农业打一针强心剂。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