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 调结构 促改革 防风险
人民币汇率突然下行,坚挺的房价开始松动,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初显,工业制造业景气连续回落……
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之下,中国经济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等多重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考验着宏观调控的艺术。有观察家认为,去年宏观调控的创新,比如合理区间论,将继续在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
赵乃育/绘 |
减速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过去的一年中,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错综复杂形势,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中央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提出以“上下限”为主要内容的合理区间论,坚守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诸多矛盾考验着中国经济。
“十八大召开后的两三年,宏观经济整个增长态势将会比较困难。因为这一轮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讲是有收缩性的,各种各样的机制都是收缩性的。今年是相对而言比较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有一定的恢复。”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经济下行的担忧在加剧。“三驾马车”无一提速,生产端产能依然过剩、短期库存压力也不小,物价下行压力继续凸显,加之信用事件不时出现,这些因素叠加一起将加剧市场对经济失速的担忧。而且,在刚性汇率政策之下,国内政策选择饱受“套利”之苦,若汇率政策不调整,经济必然趋向通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下降的换挡期,增速下降具有惯性。由此,经济增长由过去经常冲出上限,转变为要守住下限的情况。当前,对下限的把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他认为,增长冲出上限,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而增长滑出下限,或连续在下限边缘运行,也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宏观调控“与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线”。
预警 局部风险开始暴露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局部风险暴露的压力也是困扰宏观调控重要变量。其一,影子银行体系压力渐大,信托产品风险事件接连不断;其二,个别地区的地方偿债压力较高;其三,部分过剩产能和房地产等领域违约事件渐多;其四,人民币短期或有贬值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不大,但近期增长较快,正谨慎应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五方面风险。首先是经济减速。其次,房地产行业问题突出。当前金融部门已经在对未来可能的下跌做准备。再次,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癌症,但消减产能如何落实存在困难,而且中国还得面对为保证短期增长必须依靠投资的问题。第四,金融方面同时存在货币泛滥、贷款困难、利率偏高的现象,说明依靠政策调整已经解决不了这方面问题,必须要动大手术。最后,地方政府债务从总量上看不是问题,但局部问题较为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今年二、三季度是城投债和信托集中兑付时间点。短期看,当前地方债务风险集中表现为流动性风险,但在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叠加局部性债务风险时,流动性风险亦不容忽视。
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只要稳定住银行系统,金融体系就能够保持稳定。在此前提下,对各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应该让投资人承担应有的风险。
转向 政策重心从总量到结构
在保持政策定力的基调之下,今年的宏观政策将更关注结构调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要保持经济继续向好,就要重视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入手,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经济增长。
“结构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协调,也不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低,更不是企业规模比例失衡,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严重非均衡,是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太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虚拟经济太虚”,主要表现为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债务率的“四高”。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增加高质量的金融资产供给,平抑因金融资产的长期短缺而导致的虚拟经济过火的势头。
怎样实现从总量为主向结构调整为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第一、当前价格稳定为实现宏观调控从总量为主向结构调整为主转变提供了外部环境。第二、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稳增长,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力度。第三、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需要计划、财税、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第四、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要从选择性的调整政策向功能性的调整政策转变。
不过,虽然增长目标的重要性被淡化,但为了保证改革和调整的顺利推进,决策层对增长话题将坚持底线思维。有预测称,如果一季度增速过低,宏观政策或在二季度适度预调微调。
摸索 寻找增长的改革红利
在底线思维的视角下,决策层将更加关注增长与改革的平衡,以期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寻找到新的改革红利。
花旗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判断政府的思路是“守住底线,改革先行”。只要季度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以上,且不出现迫在眉睫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就会推动实质性的改革,即使会牺牲一些经济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认为,目前,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保障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差。但是,如果通过深化改革,率先启动那些具有明显效益的领域的改革,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持续的推动力量。
沈明高认为,放松投资管制、金融自由化以及财税改革将成为2014年改革的重点,同时,国企改革和城镇化相关改革也将启动。具体内容包括;负面清单将有可能推广到全国,以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于金融、电信、能源、公用事业和铁路行业。金融改革会包括建立民营银行、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引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存款保险机制、开展合格境内个人海外投资试点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财税方面,一部分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将转交给中央政府,并允许地方政府在一定的额度内发行地方政府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在逐步走向稳定,但它的下行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住,面临着很多困难。未来还是要靠改革来找出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主要还是深化政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