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被认为是在多山农村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药材药品近来也受到国内外医药业的更多关注。然而,记者近期调研发现,尽管政府积极推广,重庆中药材种植仍未调动农民积极性,产销脱节极易挫伤农民种植积极性,深加工产业的缺乏也使得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全国而言,大体情况也是如此。
政府热情农民冷淡 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介绍,重庆市各级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了很大的便利,“可谓是不遗余力,要求我们研究所在每个区县设立分部,向当地种植户推广中药材种植技术,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始终不高,实际种植面积规模正在不断萎缩。”
刘正宇表示,各区县上报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从数据上看还是十分客观的,但根据他们调查实际种植规模并未达到。“一半都不到,比如2013年各区县上报的种植规模总计600万亩,我们调查的情况不到100万亩,而且这还是将无需人工管理的山木药材也算在其中的。”
据了解,在政府大力倡导农户种植中药材的背景下,重庆各个区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曾大幅增长,几乎每个区县都有10万亩以上的成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甚至药厂。“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是零散的农户在种植”,刘正宇说。
重庆中药研究院院长杨大坚说,中药材种植推广起步较晚,对农民来说技术成熟度和知晓度都不如传统种植业,但在山区,中药材种植好了确实可以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该院每年培训农民约两万人,每个区县对每亩地补助也在几百元,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还是不高。“政府的推广力度非常大,投入也大,但是种植面积还是在减少”。
产销脱节挫伤积极性 深加工难拉低经济效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但中药材种植存在市场信息不畅,产销脱节容易造成农户“丰收却收入下降”,极大挫伤了农户种植积极性。此外,中药材深加工难也使得其经济附加值不高,也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刘正宇介绍,中药材市场有其特殊性,某种药物的需求量是基本平稳的,如果某种药物种植规模突然膨胀,必然就价格暴跌,而现在又没有专业的信息平台,加上药材生长周期长,导致市场情况难以捉摸,只是盲目地鼓励农户种植,最后却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以秀山县金银花为例,“增产价跌”的悲剧就曾极大地挫伤了当地农户种植积极性。这里是地处偏远的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合金银花生长。2006年至2007年,一公斤金银花干花的价格为200--300元。当地政府和农户大力推广,三年后(金银花的成长周期为三年),种植户们却发现,金银花产量已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价格暴跌,直到现在一公斤干花的价格仅20--30元。金银花亩产约80公斤,如此计算产值还不如水稻,加上采摘成本高,很多种植户只能让其烂在地里。
中药材深加工难也使得其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葵花药业的高级工程师聂进说,中药材深加工主要是药品和保健品,但药品的开发对企业技术和资金实力要求都很高,一般耗资数千万历时数年;保健品方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多种中药材才能生产保健品,对中药材本身限制很窄。
重庆市中医药主任中医师杨敏说,政府对中药材种植支持力度大,但对中成药研发生产支持力度小,这种只顾头不顾尾带来的就是“增产价跌伤农”,而且重庆也没有专业的中医药高校,人才也不足。四川省在此方面支持力度很大。
建立市场供销信息体系 加快深加工产业发展
针对中药材种植及产业存在的现状,专家建议,要尽快建立畅通快捷的市场供销信息体系,同时加快深加工产业发展。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夏培元认为,关键要注重市场需求,同时做好科学规划,改变政府与种植户一哄而上的现象,政府要搞好统筹,因地制宜搞种植,避免盲目跟风,从而保证种植户的利益,才能保证种植积极性。
杨大坚说,大部分农民还处于自然种植状态,缺乏科技含量,更不明白供销关系的重要性。推广中药材种植,一是要加强种植科技推广,二是要建立市场供销信息体系。“种什么,种多少,这些都要有畅通的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才能保证农民种出的药材能卖个好价钱,避免秀山金银花产量突增5--10倍却烂在地里的悲剧。比如城口县和巫溪县的太白贝母,还有巫山的党参,市场非常需要,亩产值在五千至一万元,如何科学布局种植很重要。”
对深加工方面,杨大坚建议,目前绝大部分中药材以鲜品销售,不仅保存运输难,而且经济附加值不高,必须要开发出药品、保健品或饮品等衍生产品,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将金银花开发成凉茶等。“中药研发一般8—10年,周期太长,如果没有政府强力扶持和有实力的企业介入根本不可能实现,这需要在政策上进行帮扶。”
聂进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在调研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更多中药材用于保健品开发,拓宽其实用范围,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的药材能有稳定销售出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