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度渐趋平息的打车软件“补贴战”近日烽烟再起。嘀嘀打车启用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随机补贴,快的打车随即宣布“永远比同行多补一元”。
不少网民认为,打车软件在方便乘客的同时确实也造成了行车安全隐患、司机挑客等问题,但作为新生事物,不能简单扼杀或叫停它,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而嘀嘀与快的之间的“补贴战”,则是市场行为,只要不违背市场公平或影响市场秩序,政府之手就不宜轻易介入。当然,对于相关问题,则不妨从监管上引导,从技术上完善。
行车安全存隐患
网民“科研路人甲”说,打车软件使司机与乘客实现了实时交流,提高了出租车的使用率,减少乘客的等车时间,特别是在高峰时,方便很多。
不过,也有网民表示,未使用打车软件的人招手打车更难了,尤其是老弱幼童群体。网民“小炽天使”说:“我没办理网银和手机支付,只能用现金,但根本打不到车。”
网民“清闲自在”说,打车软件激烈竞争的副作用就是让不少司机养成了挑客的坏习惯。
网民“丰泽园常客”说,一些被宠坏了的司机,尽管因使用打车软件每天能多收入一两百元,但是开车、抢单、打电话、找客人的工作流程,增加了体力精力的付出,也产生了新的行车安全隐患。
应宽容“成长期的阵痛”
网民“王军伟”说,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被互联网巨头迅速“催熟”的市场,政府应做好“守夜人”角色,完善法律法规,把市场的交给市场。
网民“邓海建”说,不管怎么说,打车软件的出现的确给市民带来了很大便利,而不同软件之间的竞争也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引发的一些问题,则大多属于“成长期的阵痛”,也许绕不开、躲不过,但总有办法加以解决。
网民“韩哲”说,打车软件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能够站稳脚跟,就是因为其是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待的。在“打车难”的背景下看待这一问题,无疑是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是典型的技术改变生活的范例。对于新生事物和新技术,政府部门应该持一种宽容心态。
打造打车软件“安全版本”
网民“袁浩”说,从制度层面尽快完善,同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出台“打车软件”管理政策,规定在行驶过程中操作使用打车软件为“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给驾驶员一种文明驾驶的行为引导。从监管层面加强监督,使出租车司机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最后还要从技术层面及时改进,不妨效仿美国纽约Zab-Cab软件,只要出租车处于行驶状态,该软件就会把手机屏幕变成灰色,使司机无从查看,从而降低行车风险。
网民“乔杉”认为,宽容电商竞争,不妨碍对其提出技术要求。比如,督促电商开发语音功能,鼓励市场开发“移动集中平台”——方便乘客移动支付、刷卡支付,司机也不必“低头看手机”。此外,根据两种打车形式并存的现实,对出租车进行分组管理,一块是现代的,主要面向软件叫车;一块是传统的,主要面向招手叫车,以满足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乘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