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木南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发表文章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系统化思维。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土地管理制度、主导产业、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却局限于农村土地的资本化,着重于解决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土地缺口问题,不顾及农业的长远发展,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强力推行城乡间的土地增减挂钩和农民的集中居住。由此制定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从而制约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2、不注重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使更多的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不注重以人为本,没有解决好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导致产业发展空间被压缩,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城填比率达52.57%,不但高于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51%的城镇化率,更高于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35%的实际人口城镇化率。 3、对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一些地方热衷于土地面积扩大的城镇化,不注重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推进。他们通过土地整理和撤村并居,推动农民的集中居住,却不注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匹配,不投入精力发展与农民集中居住相适合的非农产业。这就扩大了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矛盾,挤压了农民的非农就业空间,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对产业发展缺失型城镇化的排斥,最终将导致城镇化的发展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土地集约利用不足。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为一些地方政府征用土地提供了便利的制度保障。一些地方的城镇化过分追求土地的征用,由此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配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由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12年的18亿亩左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不顾实际地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促进了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的急剧扩大。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却只增加了26%,城市用地的增长速度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之间日趋不合理。 5、生态文明理念缺乏。我国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并没有按照生态文明原则来布局,不仅不注重对已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而且缺乏对未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不注重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缺乏合理的节约利用,从而使得城镇化的建设偏离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