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提速折射执政理念转变
2014-02-16   作者:来洁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字号

  纵观今年全国各地两会,治理雾霾成为仅次于改革的高频热词。翻阅已公布的28个省区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有26个省份将治理空气污染列为工作目标,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份明确指出要治理雾霾和监测PM2.5,北京更是首次明确承诺要实现PM2.5年均浓度下降5%的目标。而回顾各地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雾霾治理的只有河北、天津、江苏、上海等10个省份。

  大气污染防治在今年地方两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既折射出我国仍然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也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向纵深推进,各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加清醒,态度更加坚决,各种更有力的治污举措也在迅速跟进。

  铁腕治污,态度更为坚决

  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治理确实已经到了必须出重拳的关键时刻。回顾2013年,“十面霾伏”蔓延至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此次地方两会上,不仅谈及雾霾治理的省份数量增多,而且态度更为坚决,高度重视、强力治理、铁腕治污等强硬措辞频频闪现。

  北京市把治理雾霾作为发展的重要机遇。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国务院出台10条措施防治大气污染,我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也立下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也是生死状。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目标就‘提头来见’。既是玩笑话,也说明这项工作分量很重。”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表示,要“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保护工程,以前所未有的铁腕依法治理环境违法行为。”

  去年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灰霾”的江苏省,今年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铁腕治污,科学治污,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

  京津冀是我国目前雾霾污染最为严重、防治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治理雾霾,河北省治理压力可谓最大。对此,河北明确将生态环境上升到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河北形象”的高度。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我们一定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力争3年有好转、5年大改善。”

  纳入立法,措施更加有力

  “治霾”决心下了,措施更要跟上。去年国家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从削减燃煤消费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淘汰落后产能等多个领域重拳出击。这一思路也已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晰体现。

  河北省两会因地制宜地分析了造成河北重度污染天气频发的原因,明确指出,河北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以PM2.5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因此,“背水一战”的河北今年将从压钢、减煤、治企、控车、降尘等全方位出击,并提出“以亮剑精神坚决化解过剩产能”,首都周边及大气污染较重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等市,新建钢铁、火电、石化等项目将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不仅5年要压缩三分之一钢铁产能,而且“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值得关注的是,治理雾霾的制度约束力也在不断加强。北京市两会上通过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首次将降低PM2.5浓度纳入了地方立法。从3月1日起,北京将对治理雾霾实施最严格的立法约束,严重污染空气者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且罚款金额“上不封顶”。

  找回蓝天,各地难以独善其身,必须联防联控。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今年上海要全面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6大领域187项具体治理措施,并推进“长三角”地区的联防联控,与江苏、浙江、安徽建立“长三角”地区的联防联控,在橙色和红色的重污染预警时,将采取限产、停产等措施。

  关乎民生,更关乎执政能力

  全国各地为何普遍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今年工作重点?从直接原因看,这是因为中央破解“霾伏”的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5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的目标,治理措施的严格程度前所未有。

  今年开始,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督促工作不断加强。1月,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这份沉甸甸的“军令状”对各省(区、市)提出了明确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其中,到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的PM2.5年均浓度要下降25%,山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下降20%,广东、重庆下降15%,内蒙古下降10%。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力度空前的“治霾”举措,正是对这些目标的逐一落实。

  “治霾”成为各地方政府工作重点,从更深层原因看,正是由于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形势异常严峻,已经突破了人们生存要求的底线,成为普遍的焦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等都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如果丧失了这些要素,经济发展得再好,也没有意义。”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

  清新空气,事关民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雾霾天气多发频发,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去年各地频繁拉响的空气重度污染警报,已经让全国上下凝聚了深刻共识——防治大气污染刻不容缓。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心所向,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更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去年,我国明确树立了政绩考核的“绿色指挥棒”,不再以GDP论英雄,加大了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治理效果与政绩直接挂钩。

  政绩考核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因素,折射出我国治国理政观念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普遍的自觉行动。我国对雾霾治理的加速推进,正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付出了过高的环境资源代价,靠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老路不能再走了,必须在保护生态中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能源改革是治霾关键 2014-02-14
· 国务院常务会议: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手段治霾 2014-02-12
· 北京7600亿治霾 当以千亿治水为鉴 2014-01-21
· 多地将治霾定为政府工作重点 限行限购或致汽车产业增速放缓 2014-01-17
· 多地将治霾定为今年政府工作重点 2014-01-1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