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4发布的201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与去年12月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6%,跌幅较去年12月扩大0.2个百分点。由于1月CPI、PPI数据情况分别好于此前同比上涨2.3%和同比下降1.8%的普遍预期,结合此前发布的进出口数据走高,市场对一季度中国经济走势轻度向乐观修正。
对于价格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称: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较多,主要是受节日因素影响。从发布的环比数据看,鲜菜、鲜果、水产品、蛋、液体乳及乳制品、牛肉和羊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较为明显,环比涨幅超过了10%。但是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4.3%,与往年节日期间价格上涨的走势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猪肉市场供应量在稳定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因浪费现象有所遏制等原因比往年同期有所减少,导致价格有所下降。1月PPI稳中略降,一定程度上也与春节临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有关。从发布的分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数据看,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16个行业产品价格稳中有升,14个行业略有下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点评称,CPI同比涨幅的新涨价因素整体偏弱。从CPI同比涨幅的构成因素分解来看,1月当月CPI翘尾因素为1.49,比去年12月份上升1.4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01%,比去年12月末下降1.49个百分点。此外,从近三年1月当月的新涨价因素来看也是呈现逐渐走低态势,如2012年1月新涨价因素为1.5%、2013年1月为1.1%、2014年1月进一步降至1.01%,。PPI同比降至近5个月新低,则说明制造业领域仍有通缩压力。整体看来,目前全球仍处于脆弱“再平衡调整”进程,1月中国PPI同比继续负增长、制造业仍有通缩压力,这与当前全球“弱增长、弱通胀”的格局基本吻合。
CPI涨幅未回升,PPI跌幅扩大,让一些机构对中国经济进一步看淡。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说,目前的通胀状况也凸现出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下行风险。“我们认为,如果中国政府仍将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维持在7.5%不变,那么政府可能在6月之前推出一系列的刺激政策,这将会延迟今年必须推进的结构改革。”
但是近日连续发布的外贸和价格数据好于预期,也让一些人的观点转向乐观。如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从经济增长看,经济走势基本延续了2013年后半年以来的平稳回升态势。1月PMI为50.5%,虽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0.5个百分点的回落可以理解为受春节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PPI没有延续前期陆续收窄的走势,环比下降,同样反应出节日期间经济活动放慢的情况。相比之下,1月外贸开局良好。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7%;贸易顺差扩大11%。
胡迟还说,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总体上会延续“十二五”以来的走势,即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宏观调控政策会努力使增长率下降得尽可能慢些、平稳些。从“三驾马车”的作用看,伴随增长率的下降与结构调整,投资的作用会有所下降,而消费的作用会有所上升,在国际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净出口的作用也有望回升,1月的进出口数据就表明了这一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进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也是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展望未来价格走势,胡迟表示,总的来看,在经济增速平稳、货币政策稳健的大背景下,2014年的CPI的上涨压力并不大,但也应当注意某些农产品价格波动,或其它外部输入因素对价格的冲击。近期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预测今年的CPI大致在3%左右。相信今年3月人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很可能以此参考制定。由于总体物价涨幅较低、且物价水平平稳,应该说,2014年推行改革方面的价格调整政策是一个较好的时机。
唐建伟认为,就工业领域的PPI走势来看,虽然1月PPI同比降至负1.6%创下近五个月新低,且近期国内发电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这些数据预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存在走弱的可能,一季度PPI同比增速也可能依然偏低。不过考虑到2014年外需整体趋于好转、微观企业的库存也将触底反弹,预计年中左右PPI有望出现由负转正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