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昨日发布了2013年全国土地价格统计数据,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金额达4.1万亿元,刷新2011年3.15万亿元的历史纪录。(2月12日《北京青年报》)
相比于地价和房价而言,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和狂热,才是最大的隐患所在。
原本扮演着房价调控者角色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卖地收入,自然也无法在调控上不遗余力。即便在调控要求最严的时候,很多地方也采取暧昧之态。更重要的是,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极易诱发系统性风险,一是成为推高房价的巨大推手,并成为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二是无法下定坚定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也就不能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作出更多的努力;三是会陷入“卖地—举债—再卖地”的恶性循环之中,使政府行为难以自拔;四是会错过最大的转型时机,无疑在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前的虚假繁荣埋单。
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是“饮鸩止渴”,从某种意义讲,这无疑是在自我制造风险,并透支未来应有的契机。
很显然的是,高地价的状况不可能持续和维持,坚挺的房价也终归有“去泡沫化”的一天。地方政财如果失去了土地财政的收入这块大头,那么在财政收紧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已经培育起来的支付惯性,如何让累计的风险不爆发?这些问题考验地方政府的取向、决心、能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