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榆林现代农业园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大型喷灌机正在作业。
苗壮/摄 |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随着近年优质高产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崛起,陕北榆林7大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已达80%以上,2007年至今,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油料、蔬菜等5大类作物创造和刷新全国51项高产纪录。有关专家认为,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及资源区经济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高产创建 突出优势与潜力
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陕北榆林,土地广阔,农业人均耕地面积5.5亩,加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以及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土壤类型,形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干旱半干旱的独特地理风貌,也为不同特色农产品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但长期以来,干旱少雨和广种薄收成为榆林农业的代名词。”榆林市农业局局长王宏岩说,近年来,榆林市重新研判农业发展优劣势,形成了《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等3个政策性文件和7个主导产业的专题规划,并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作为主要抓手和突破口。
据介绍,农业“高产创建”是集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为一体的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2007年以来,榆林玉米连创平均单产、千亩、万亩、十万亩等多项全国高产纪录;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6715公斤;同时高产创建活动逐步扩展到蔬菜、小杂粮、油料等5大类作物,范围扩大到全市12个县区。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榆林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抗旱品种、双沟覆膜栽培、适期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6项先进旱作农业高产集成技术,高产创建面积累计已达120万亩,亩产较大田均增产一倍以上,增产粮食近40万吨。
目前榆林已成为我国春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小杂粮样板区、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
农业部专家组成员、北京农科院研究员赵久然和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教授柴岩等认为,榆林市农业高产创建活动的成功实施,不仅充分显示该市农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也标志着我国大面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种植集成技术走向成熟;同时也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产业推进 特色品名远近闻
“东枣,西薯,南豆,北菜。”经过多年努力,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
经过分类定级、精细包装和深加工等,靖边县5.1万亩设施蔬菜亩产收入达1万元以上,并开始销往越南、韩国等地;马铃薯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28万亩,已占到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一半。靖边县农业信息站站长李宁介绍,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全县还涌现出40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驰名全国的东坑镇农产品加工聚集地。
有“全国马铃薯第一县”之称的定边县,马铃薯的常年种植面积和鲜薯产量分别达到115万亩和120万吨。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童霄丽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为保证定边马铃薯的品质,政府投资在这里建立了陕西省最大的种薯基地,年试产优质脱毒试管苗1200万株,脱毒微型薯(原原种)2000万粒,脱毒原种4000多吨。繁育的良种,均比大田增产30%至50%。
王宏岩介绍说,随着全市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榆林市已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2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
目前,榆林市已有18项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产量居全省第一,大明绿豆、三边荞麦、陕北羊绒成为国际品牌,榆林马铃薯、小米、红枣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大漠蔬菜、小杂果、种业成为全省知名品牌。
两翼齐飞 形成发展新支柱
“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榆林调研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关于科学发展的话题之一。
当地领导和干部群众表示,虽然榆林矿产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全市总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却没有参与进来,蓬勃发展的能源化工业和滞后的传统农业差距更加拉大,2008年的数据显示,榆林工业和农业增加值之比为78.7:6.5,农业弱质特征十分明显。
2007年以来,榆林市结合统筹城乡和经济转型,把建设“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等定位,协调发展,实现互相促进、两翼齐飞,成为榆林上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
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宁说,现代农业大投入,高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求高,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崛起为公共财政与民间资本积极投入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
据了解,2013年底,榆林市地方财政收入已由2007年的50.1亿元增加到260.7亿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更趋成熟。
王宏岩说,近几年来,榆林市每年都把新增财力的30%用于农业农村建设。2013年,仅市本级财政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就达10亿元以上。
目前,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支柱,7大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以上,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175元,位于全省前列,其中约60%来自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