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海林模式”与“海林速度”
2014-02-12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国家级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俯瞰图  

  海林素有“林海雪原”之美誉。近几年,在这片幽静的林海中频频传出“绝响”:开发区跻身国家级,跃升至全省十强县(市)前列,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9亿元大关,成为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海林速度”和“海林模式”。
  那么,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海林市能在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增幅等几方面齐头并进,实现快速、均衡、可持续发展,它成功的“秘籍”是什么呢?
  每一名海林干部群众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说,全市突出抓产业、集中抓项目、核心抓效益,倾力搭建园区平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等等。但这里最为重要的还是那四个字“创新”、“突破”。“创新”,让海林活力四射,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突破”,让海林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在全省的前列。
  如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海林人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人们相信,这朵县域经济之花必将姹紫嫣红,更加绚丽多姿。

  开发区凸显洼地效应

  伴随着发展的时代大潮,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十一年的成长之路。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中小企业国际园、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园区、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对俄加工园区。 
  海林经开区紧邻G10高速公路,距牡丹江市12公里,周边有四个国家级口岸,地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重要节点,在对俄沿边开放、东北亚经贸战略中,具有物流通道和产业承载平台的双重作用。按照“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已累计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工业厂房建设等资金11.9亿元,完成了12平方公里全配套。截至2013年末,聚集了亚洲石油钻具行业领军企业汇丰石油、国内机械制造百强企业徐工机械等167个产业项目,初步构建起机械制造、森林有机食品、生物医药、林木精深加工、文化教育等7个主导产业,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每年以30%以上速度增长,已成为海林发展最具潜力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未来一段时期,海林经开区立足产城一体和城镇化发展模式,将围绕235现代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区、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实践区、文化创意产学研示范基地。235现代产业体系即:两大战略新兴产业:一是发展节能材料、高端建材,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二是发展现代医药产业,打造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医药产业基地。三大支柱产业:一是充分发挥在石油装备、工程装备等特色装备的产业基础优势,建设中国石油工具强县、黑龙江机械制造基地。二是培育以山产品、休闲食品、保健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格局,建设全国知名山产品产加销基地。三是做精林木加工业,打造拉动全省、辐射国内外、集群效应明显的木业终端产品加工中心、物流中心。五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完善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五大功能,拉动区域购物游、避暑游、冰雪游,形成“商贸富市”集聚发展。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该区将入驻企业达到300户以上,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8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10亿元,常住人口5万人,建成海林市对外开放的大窗口、项目聚集的大平台、加工制造的大基地、财政增收的大引擎。

  现代服务业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海林市以打造牡丹江城市“后花园”和“城市副中心”为城市功能定位,围绕大市场、大物流、大旅游、大商贸,打造完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跑。
  为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海林市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业立市”的“催化剂”,作为加快产业融合的丰富内涵和重要补充,提出商贸富市、旅游兴市、金融强市“三大战略”,将商贸流通业作为增强全县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就商贸抓商贸,很难长久。为此,海林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大中型流通企业,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启动电子交易平台,扶持农贸大市场、蔬菜交易大市场发挥作用,打造黑龙江省东南部农贸产品集散中心。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48家,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今年,总投资2亿元的海林农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投入运营,有效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经营,市场信息不灵、流通成本高等问题。
  旅游产业作为“无烟经济”、环保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林市依托“雪虎山水情”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和威虎山、中国雪乡、佛手山3个国家森林公园,积极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并提出建设“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几年来,先后投资20亿元,建设和完善了旅游景区给排水、供电、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近百个旅游项目。2012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12万人次,实现旅游全口径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40%。
  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面对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这一现实问题,海林市探索出一条将企业“扶上马、送一程”的资金帮扶途径:通过环境建设、资源整合、金融创新留住用好域内资金;通过项目打造、机构对接、产品拓展加速引进域外资金。如今,该市通过发挥鑫海担保、天资投资公司和全省首家股份制小额贷款公司作用,与中行、国开行、龙江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提高授信额度,增强了金融业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海林不靠边,不沿海,近两年,该市开始在内陆开放上探路先行。他们以建设国际物流基地为突破,努力打造企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加快推进物流中心实体运营,与营口港开展战略合作,加强与绥芬河保税区对接,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入驻,打造陆海联运内陆港。随着国际物流基地和“公铁联运”的深化,口岸、港口连接的通畅,物流产业链条的延伸,区位的“短板”被拉长,将引来可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海林现代服务业提质、提速、提效。

  特色农业撑起农民钱袋子

工人们在加工黑木耳
  海林市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农民人均不足7亩耕地。如何在这“半分田”上作出富裕农民的大文章?几年来海林市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基地化建设和工业化增值,使食用菌、蔬菜、林果、渔业、等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海林市林木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而以林木锯屑为原料的食用菌人工栽培,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海林市不断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食用菌产业也成为海林农民的 “第一富民增收产业”。
  为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海林市深入实施富民增收和“321”菌业推进工程,以菌业富民强市为目标,以生产工厂化、菌类多元化、加工精深化、贸易国际化、市场品牌化为发展方向,坚持“思想稳菌、科技强菌、市场活菌”,从制约发展的思想、科技、市场瓶颈抓起,破解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
  截至目前,海林市共建成食用菌千万袋村总数39个、规模化专业村46个、菌包生产联合体915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158个。产业的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据了解,2013年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年产值预计实现33亿元,纯收入实现18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增收实现12173元。
  蔬菜产业近年来也在海林市的重点推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为使蔬菜产业做大做优,海林市以打造北菜南运蔬菜基地和对俄出口蔬菜基地为定位,抓住全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机遇,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每年拿出蔬菜补助专项资金,对菜农建棚室进行补助。截至2012年,海林全市已累计建成标准化蔬菜小区10个,新建蔬菜棚室1200栋,面积达到490万平方米,产量超过7亿斤,露地菜面积达到7.7万亩,每年向北京、上海以及俄罗斯远东等地区外销无公害蔬菜7500万公斤左右,产区农民来自蔬菜的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海林市还大力发展林果、渔业、农业游等特色产业。以打造生态林果产业示范区为定位,于2012年分别启动了长汀镇哈达果菜采摘园和横道万亩寒地浆果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拦湾养殖面积2.9万亩,网箱养殖达到750箱,水产品总产量2740吨,拉动渔民户增收2.5万元。目前全市旅游专业村达到22个,农家游经营户达到330户,农业旅游年收入达到7000余万元,吸纳农民就业2000余人。
  此外,烤烟、肉牛养殖、有机水稻、西洋参、甜叶菊等51个特色产业也在海林市的大力扶持下落地生根,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未来,海林市将继续突出食用菌第一主导产业地位,到2016年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7万元;做精、做细、做优“菜牧菊烟”等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熊琳及金海龙、赵泰、谭龙翔、徐景晖、王炳根撰写 摄影刘长青、关易龙、胡太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图说海林•历史变迁 2014-02-12
· 海林:威虎山城的精彩嬗变 2014-02-12
· 黑土地上的“绿色”追求 2013-05-22
· 在黑土地上放飞绿色梦想 2012-08-01
· 黑龙江海林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喜获丰收 2007-11-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