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梁伟欣在《时代周刊》撰文指出,经济转型是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 文章将我国改革开放35年高速发展的历程,以“加入WT0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阶段:1、我国加入WTO之前,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和扩建基础设施的带动,使得GDP成倍增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GDP增长的不竭动力;2、2001年之后中国GDP的增速主要是靠出口拉动,甚至极端的年份出口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在57.4%,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锐减,GDP的增幅跌破8%,沿海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找工作困难重重,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使得GDP重新回到8%之上。因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奇迹是依托重化工的道路。然而继续这样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速难以继续维持高增长,原因在于资源因素的制约和人口红利的消失。 维持旧的发展模式,并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速,资源不足将是重要约束条件。假定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的资源消耗增速也是8%,如果沿原模式再走八年,届时的资源年消耗量将是现在的2倍多,而日渐稀缺的资源储量和脆弱的环境状况将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消耗。以世界有色金属市场为例,现在中国占世界需求份额的30%,9年后的份额又将大幅增长。首先不论海外供应市场会不会像铁矿石一样提价,单是从资源供给能否跟上当时的需求就是问题。 另外,重谈一下水资源问题,水资源是工业的基础,我国多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无法支撑工业的高速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平均薪金水平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人均工资已超过某些东南亚国家的水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已丧失了比较优势,许多跨国工厂开始向东南亚转移。 以上制约因素使得我国经济未来的高速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在激烈的国际资本竞争中,必须有效降低资源和人口红利对经济的控制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