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石与王一新在《经济学家》撰文指出,高额的公款消费会导致居民消费的低估。 文章说,最终消费支出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同时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例也会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内浮动。事实上,按收入水平来划分,处在同一收入水平区间的国家,其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值是非常稳定的。事实上,中国的这一数值长期以来处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到2011年时,中国的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值已经达到了50%以上,而中等收入国家的这一数值仅仅在25%左右。即使是福利型的发达国家,也仅仅在30%上下波动。因此,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例偏高了很多。 那么,为何中国会有如此高的政府消费呢?这与中国现行制度下超高的“三公支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三公支出或者三公消费,是对政府公务消费开支的一种泛称,主要指公费吃喝、公车消费和公款出国。大型国企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也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公款消费。除去预算内的公费消费之外,事实上各级政府事业单位还存在大量的体制外收入。 那么,高额的公款消费如何会导致居民消费的低估呢?那就是公款报销制度。正是报销体制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许多实际发生在居民身上的消费行为被计入了政府消费账户。居民消费“公款化”的过程是:对于有报销权力的居民,他的私人消费行为产生的费用往往通过报销体系在单位得到报销,这导致本应计入居民消费的个人购买行为变成了政府或者事业单位的政府消费。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情况是,政府及事业单位购买的大量消费品直接算作一种福利分发给政府部门的职员。这些消费品最终被居民个人使用,但是统计上这些消费品被算作了政府消费。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值居高不下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