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产能源源不断 陕西煤业成长性备受期待
2014-01-17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2014年1月8日,有“中国西部煤炭航母”之称的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煤业”或“公司”)刊登招股意向书及初步询价公告,标志着陕西煤业IPO发行工作正式启动。2014年1月10日至1月14日,经过三个工作日的初步询价,公司与联席主承销商协商确定本次IPO的发行价格为4元/股,并于1月16日正式披露发行公告、投资风险特别公告和招股说明书及摘要等文件。西部煤炭航母即将凭借资本市场东风扬帆起航。
    作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化集团”)旗下唯一上市公司,陕西煤业将成为陕西省在A股市场的绚丽名片。在陕西省产业政策的扶持下,陕西煤业聚合人才及技术力量,坐拥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其产能在未来将得到持续释放并保持长期高速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实现产量翻番,“成长性”将成为陕西煤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国家及陕西省产业政策的垂青为陕西煤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

    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逐步西移,其中煤炭工业“十二五”期间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大力发展西部”。陕西煤业作为陕西省一家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陕煤化集团煤炭业务的唯一整合平台,享受国家及省内煤炭产业政策的扶持,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2007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煤炭产业政策》,提出了建设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黄陇(华亭)、鲁西、两淮、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战略,提高国内煤炭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力。陕西煤业的四个矿区(神府、榆横、黄陵和彬长)分别位于国家规划的上述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神东、陕北、黄陇(华亭)基地内,国家产业政策的垂青将助推陕西省煤炭行业的高速发展。
    2010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以陕煤化集团以及地方国有大矿为主体,坚持“大矿整合小矿”的原则,大力推进省内煤炭资源的并购重组。根据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陕西煤业由陕煤化集团以煤炭主业资产整体改制设立,将有机会充分利用上述政策优势,通过有选择性的收购优质煤炭资源以及联合、改造地方小型煤矿等形式择优整合优良资源,迅速扩大资源储备,实现煤炭产量的稳步增长。

  陕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强大的铁路运力为陕西煤业的产能扩张提供坚实的后盾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内蒙古、陕西及新疆等十个省(自治区)的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86.05%。与煤炭资源分布相对应,我国的煤炭生产也集中于这些地区。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网的数据,未来2-3年内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将是全国煤炭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
    陕西省是我国的煤炭大省,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好、煤质优良,煤炭保有储量1654.23亿吨,居全国第三位。2012年陕西省原煤产量为4.63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36.60亿吨的12.65%,稳居全国第三位。陕西省逐步提升省内煤炭产业的集中度,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煤炭储量省、生产省及调出省,煤炭资源大省地位已然确立。“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继续巩固在我国煤炭产业中的地位。根据《“十二五”陕西省煤炭开发建设规划》,截至“十二五”期末,陕西省煤炭总量将超过6亿吨,新增产能2.4亿吨,煤炭建设规模将达到1570亿元,新增项目54个。
    此外,陕西省地处我国煤炭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最东部,周边与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八省区市相邻,具有联结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重点,也是能源中心市场消费地的前沿。铁路运输方面,东西向的能源大动脉陇海线、太中银线横穿陕西省,南北向的包西复线纵贯陕西,使得陕西省内煤炭产品得以与陇海线、太中银线等铁路干线以及神朔线、宁西线、侯月线、襄渝线和西康线等重要支线连通,将煤炭产品输往各主要煤炭需求省份,尤其是对于华中及西南新兴缺煤地区的煤炭供应具有突出的优势。目前陇海客货分流、宁西复线、西平线、西合复线、西康复线、黄韩侯线的新建、改造正在进行。按照国家铁路网及陕西省铁路规划,随着“十二五”期间蒙西至华中地区等煤运通道的建设以及“十二五”末陕西省“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的铁路网的基本形成,将大大改善公司的煤炭外运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陕西优质煤炭的市场价值,增加公司的产销量及市场竞争力。

  充足的项目储备为陕西煤业实现产能扩张提供保障

    陕西煤业自成立以来,产量保持连续高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原煤产量分别为8436万吨、9381万吨和1066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41%。2013年1-6月,公司原煤产量为5726万吨,产量规模与所有国内已上市煤炭企业相比位列第三位。
    截至2012年底,陕西煤炭地质储量达165.96亿吨,可采储量达97.30亿吨,与国内已上市煤炭企业相比位列第三位。公司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内的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咸阳市及榆林市等县市,分为神府、榆横、黄陵、彬长和渭北5个矿区,共计29对矿井。公司2011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并入的小保当煤矿设计产能2800万吨/年,建成后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井工矿之一。此次上市过程中,公司将1.13亿募集资金用于收购董东煤业公司45%的股权以获得董东煤矿的采矿权,该煤矿勘查区范围内可采储量为2984万吨,使得公司产能再上一个台阶。
    “十二五”期间,陕西煤业作为国家确立的神东、陕北两大煤炭基地的两个开发主体之一,其规划资源储备项目将进一步快速增加。如果胡家河矿在2014年内完成产能的核定,孙家岔煤矿、象山煤矿、大佛寺煤矿二期在2014年内完成新增产能的核定,公司2014年核定产能可达到10556万吨/年。此外,胡家河煤矿(设计产能500万吨)已于2012年建成投产,小保当煤矿(规划产能2800万吨)拟于2015年建成投产。随着公司新建煤矿的不断投产、现有煤矿的产能扩张以及未来新增煤炭项目投产和收购,在按照核定产能生产的情况下,预计公司2013-2015年期间的原煤年产销量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优良煤质及良好开发条件为陕西煤业产能提升提供天然保障

    陕西煤业90%的煤炭资源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特低硝、特高发热量的特点,属于优质环保煤。公司主要产品发热区间为5141-6576千卡/千克,在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
    陕西煤业的煤炭资源储备主要集中在位于彬黄、陕北地区的神府、榆横、彬长和黄陵四个矿区,该四个矿区煤质优良、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简单,且大多数煤层瓦斯含量低(神府矿区大多数煤层瓦斯含量几乎为零),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必备条件。良好的开发条件为陕西煤业产能提升提供了天然保障,使得公司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高产高效煤矿,从而实现相对较低的单位产能的投资规模和经营成本,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公司未来新增产量将绝大部分源于新建的高产高效矿井,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开采系统简单,设备、工艺、技术先进,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强,单位生产成本低、全员工效高,其盈利能力高于老矿,有利于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老矿区生产能力

    陕西煤业近年来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利用公司积累的技术基础,先后建成了黄陵二号、大佛寺、红柳林、柠条塔、张家峁等一批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截至2012年底,公司生产矿井中产量达到350万吨以上的共有9对,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71.96%。在建造新型矿井的同时,陕西煤业在对存量矿井技术改造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大幅提升了老矿井生产能力。通过对老矿井的机械化升级改造,使公司所属老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机械化水平从不足60%提高到了94%以上,综掘机械化程度从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采掘机械化率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陕西煤业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兴企之路,不断加大对影响煤炭生产安全、产品质量提高和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特别是对复杂松软煤层保护层开采技术、高瓦斯油气共生易自燃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矿井防治水技术、矿井瓦斯及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防灭火技术、围岩支护技术等煤矿开采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煤矿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安全开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公司在积极开发煤炭清洁利用的新途径,产煤经过加工,可生产粉煤,结合相关锅炉工艺,较传统燃煤锅炉燃烧效率高、排放低,符合未来环保政策导向,并适宜产业化发展。
    作为资源型企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产业政策的垂青为陕西煤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而通过不断挖掘潜力、扩充资源项目储备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得陕西煤业的内生动力生生不息,未来持续成长性值得期待。“西部煤炭航母”值得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任与拥趸。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陕西煤业IPO存法律障碍 2012-10-26
· 中海油“十二五”将新增产能5000万吨 2010-09-01
· 八家大企业参股打造陕西煤业股份公司 2008-12-30
· 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24日在西安挂牌成立 2008-12-26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黄土地上吼秦腔 2008-03-1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