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逐步迈上科学快速发展的轨道。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各地互联互通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大平台十分必要,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全国性的“大平台”进行准确定位,同时也要防范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和规则风险。
政采电子平台提升采购效率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地区,北京政府采购电子平台运行日趋成熟,在提升采购效率、实现节约发展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政府采购电子化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仅可以满足政府采购公开、透明的需要,而且可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从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运行实践来看,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在促进效率提升方面效果显著。
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下称“北京中心”)是北京承担北京市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集中采购活动的集中采购机构。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工作围绕提升效率展开,例如近年推出的批量集中采购、批量议价就有效提升了采购效率。以往采购人有了采购需求,在发布信息后需按照流程展开多轮次的议价等环节,不仅耗时严重,更是效率低下。然而,在实行批量集中采购、推行批量议价后,此类采购项目议价环节仅用一小时,不用反复投标就能实现。北京中心最近完成的某印刷项目,平均采购效率提升40-50%。
北京中心的另一亮点是,平台上的交易均有结算单,并将相关数据及时反馈财政部门,这成为财政预算管理数据的辅助与支持。“一些省市的集中采购机构就是集中采购机构,与中介代理机构的业务并没太多本质差别。我们沉淀的交易数据要回传给市财政,这是其他地区少有的亮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北京中心将资质预审提前。以往投标过程中,漏掉一个公章可能让供应商丢掉机会。针对这个情况,北京中心将“资质预审”环节提前到投标之前,为企业带来方便。北京中心计划逐步建立供应商库,实现备案制,从而提升审批效率。
除此之外,信息公开也成为北京平台的亮点。通过电子平台,对入围厂商和采购员展示推广,这对拓展服务有很大帮助。“推动信息公开,敢于拿出来公布,也需要对自己工作的足够信心。”这位负责人表示,接受社会监督,对推动中心工作很有帮助。
防范技术风险与规则问题
尽管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早前曾强调说,今后要着力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建立起全国互联互通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实现政府采购业务的全流程、全电子化操作。不过总体来说,目前采购平台建设还是缺乏顶层设计、规划,仍处于分散建设层面。“来了一个建设一个,缺乏系统之间的协调建设,平台比较分散,平台整体设计规划缺乏整合、有待完善。”这位负责人举例说,现在政府大幅度提高服务类采购,各个省市也要相应改变各自平台内容,重新建设平台。具体来说,如果建设全国统一、各地互联互通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大平台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技术风险和规则问题。
就技术风险问题而言,例如新疆某供应商接入全国大平台,受制于网络连接等具体技术问题,在开评标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信息不同步、不对称、投标未收到等纠纷情况。他说,在北京中心最近的内网试点中就发现了类似的网络技术问题。
就规则问题而言,由于相关政府采购平台的配套法规仍不健全,很多问题难以界定。在此情况下,在全国大平台产生之前,从监管层来看,财政部门是“裁判员”,实现监管运营分离,一旦评标过程出了问题,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分析应对;然而,一旦自己成为平台运营者,则容易引来“裁判兼运动员”的争议,身份、规则成了问题。
建立统一平台需明确定位
建设定位准确的全国性的大平台十分重要,能够实现有效配置资源。但在建设大平台之前,首先要思考的是“定好位”问题。思考建设大平台的目的是什么?管理平台还是实操平台?
这位负责人表示,大平台建设和小平台建设的定位不同。大平台应当承担“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职责,并从地方运营者返回的数据中进行分析,指导后续工作;由省一级的集采机构负责采购平台运营操作,因为他们了解风险、经验、运营等内容,数据随时反馈全国大平台,便于中央和地方沟通。
当前各地政府采购平台标准不一,往往成为制约因素。大平台应当注重汇总数据、分析数据,加强分析指导,而非成为平台的操作者、执行者。
他建议,中央层面应出面组织建立完善全国范围的专家库。比如,由于专家补贴费用标准等规定并不完善,北京的专家并不愿意去新疆评估评判,专家资源流动就滞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