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皖吉沪京调研时了解到,相当部分老人希望在家养老。合肥市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愿意在家养老的比例接近六成。有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不愿“背井离乡”的思想;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等是老人们不愿去养老机构的几大原因。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为老服务项目营利空间小、临时性强、保险不完善风险大等多种原因,目前市场少有企业投资经营。许多老人在居家生活中遇到理发、买米、应对突发疾病等生活难题,希望社会帮忙解决。老人们呼吁,尽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实现“老不离家”。
“要是社区能提供送餐服务,我这饿肚子的难题就解决了”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美虹社区老旧小区较多,常住人口9700人,而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178人,老龄化问题很突出。社区老人李秀荣凭着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独居了几年。去年做了胃癌手术后,这位75岁的老人体力比以前差了很多。“有时候买菜做饭身上都没劲,又不能老让儿子请假,他在私营企业打工,请一天假扣两百元工资呢!要是社区能提供送餐服务,我这饿肚子的大难题就能解决了。”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小区另一老人李玉珍家时,她正在帮老伴擦拭身体。这一家三口月收入仅三千余元。男主人因为两年前中过风,行动有些不便。儿子是先天性小脑,四十多岁了连饭都不会烧。女主人李玉珍自己腰不太好,还有高血压。
“养老院我们去不起,目前合肥市养老机构每人每月至少两千元左右。而我们家每月吃药就得千元,剩下的收入只够紧巴巴地生活。”李玉珍老人说。
老人告诉记者,她71岁了,身体还算好,日常生活基本能应付。为了节省开支,她经常坐超市的免费购物车去买打折的大米,但是米从车上拿下来,要抬进家门对于腰不好的李大妈来说是一件大难事。老人说,“找人帮忙一次两次还行,时间长了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实在没办法,我只能把米放在小区大门口岗亭,等到亲戚朋友有空过来时,再帮忙扛上楼。这可能是件小事,却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头,多想有人能帮把手,哪怕付点费也行。”
家住上海虹口区保宁路的82岁老人袁凤英,患有风湿痛。子女和她不住在一起,只是周末回来看看,老人平时的生活主要由小保姆照顾。但她腿脚不便难以出门,最大的难题就是找不到人上门理发。一般的美容美发店对这种“费事不赚钱”的老年人生意根本不感兴趣。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指出,应让老年人通过社区帮忙实现居家养老。他说,“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老年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都送到养老机构里去,何况机构养老也不能替代居家和社区养老。目前需要调动社区周围的一些资源替补家庭资源的不足,如维修、理发、助浴、助餐等等,让老年人通过社区的帮助在家养老。”
“我在敬老院想家想到流泪,但又担心留在家里死了都没人知道”
81岁的于凤芹老人住在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老伴12年前去世后她一直独居。记者在一家老年护理院见到她,老人一头白发,衣着整洁,思绪清晰,身体也康健能够自理。
“我每月有2400多元退休金,钱是够用了,但孩子们不孝顺,很少来照看我。寒心之下,我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每个季度收益1900元,然后每月交费1000元,住进了这家老年护理院。”她说。
住在养老院,吃喝洗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老人说:“我能动、能做,真不愿每天坐在这里等死一样。舍不得家啊!有时候想家想到流泪。但是想想回去一个人,三天两头都没个人上门看看,又担心哪天突然身体不好,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
于凤芹老人坦言在家非常孤寂,只有一台电视陪伴。如果社区能组织人定期上门看看,让她感觉到这世界还是有人来关心她,她还是特别想留在家,“叶落归根啊!”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琥珀潭社区,90高龄的沈爷爷(不愿说全名)身体健康,下棋、打牌、唱歌样样行。银行退休的沈爷爷月收入超过五千元,经济上非常宽裕,但儿女们忙着带孙子,没有时间经常来照看他,老人又不愿与孩子们住在一起。曾经有一段时间沈爷爷住进了养老院,但定时吃饭、洗澡、上床睡觉,甚至出去转转也要规定时间和范围等,让沈爷爷感觉非常拘束。
“我还是决定回到自己家养老!”但沈爷爷也有担心,因为患有哮喘,他怕突发疾病来不及联络抢救。“社区亟需建立起适用于老人的急救系统。”他说。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近年来,各地连续发生空巢老人在家死亡多日外界不知的情况,有的死亡一周多,身体高度腐烂后才被发现。这种事情不仅让老人心酸,也让整个社会为之寒心。帮助老人安心居家养老,社会特别是老人居住的社区,亟待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特殊疾病老人等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系统、上门访视制度,打消老人们居家养老的心理顾虑。
“如果社区多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我不会被骗这么多钱”
家住上海徐汇区田林路的蒋永年和老伴均已年过八旬,老两口和子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有钟点工料理。老人说,现在生活不缺钱,“有时候就希望家里电话能多响响,有人能陪着聊聊天”。而越来越多的骗子正是利用了老人这种心理,打着养生知识培训、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等名目,热情邀请老人参加,骗取老人钱财。
蒋老伯向记者诉说了他被骗的过程。有天他在家接到电话,对方称是一家知名药企,在苏州办了一个疗养基地,想组织老年人免费参观、体验,扩大宣传。当天下午,两名工作人员就上门服务,送来贵宾券。蒋老伯说,那次同行的有100多名老年人,工作人员一路陪同,非常热情,住的是四星级酒店,晚上有联欢会和表演。第二天有健康讲座,之后业务员就开始推销产品,蒋老伯不想买,但挡不住一路陪同的工作人员热情推介,就买了6盒,共计5388元。蒋老伯的儿子几天后出差回来,得知此事,在网上搜索后,发现该产品价格不过每盒100多元。
蒋老伯感叹道:“现在社区为我们这些老人组织的活动非常少,遇到不理解的事,我们也无处咨询。如果社区多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我不会一次被骗这么多钱。”
像蒋老伯一样,许多老人希望社区能提供针对他们需要的活动和服务,而不是“工作需要”的服务。
家住北京市宣武区先农坛社区的华应明老人说,他今年85岁,老伴78岁。为了推进社区养老,政府每月发给他100元的养老券打到卡里。这部分钱主要用来买饭、小时工上门服务,虽然有一定的便利性,但一些服务不贴合老人需求,钱用不完,现在卡里还有近1000元。
他说,卡只能在几家指定的饭店里用,远的去不了,能够经常光顾的只有附近的一家,“那家口味咸,不好吃”。
老人特别对从养老券改为养老卡不适应。以前一些修鞋、做衣服的小摊小店都能用养老券去消费,现在不行了,因为小摊小店没有刷卡的设备。政府好心发放的社区养老补助卡没有考虑老人们多年来喜欢和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现在想着这个卡最好能和药店联起来,能去买一些基本药品。现在社区卫生站的药品种类太少,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一般还要去医院。卡里攒的钱没处用还真成了一个心病,怪可惜的。”华应明说。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认为,依托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就是要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有效推进社区养老,各类服务项目一定要贴合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他们长年生活习惯,得到他们的认可,否则投入的资金、人力无异于“打了水漂”,成了应付任务的形象工程。
还有专家指出,社区还应多提供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在关心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精神健康,使老人在满足“物质养老”后能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