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味地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管制,限制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反而会使金融机构采取更多创新手段规避管制,决策层将不得不进一步加强管制,最终结果是政策意图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可能事与愿违
自去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股市持续下挫。究其缘由,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政府首次将防控债务风险列为年度经济工作任务,从而激发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这种风险厌恶情绪本来可能随着去年12月30日地方债务审计结果的公布而有所弱化,但近日有媒体报道去年12月份已经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国办107号文件之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再次增强。
尽管107号文并未对外公布,但对其内容的种种揣测加剧了投资者恐慌心理。有媒体报道称,107号文似乎是对银监会8号文的延续和强化,是对银监会9号文征求意见稿的替代和扩充,旨在进一步加强理财产品和同业往来等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核心内容可能是要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网络金融公司、私募基金公司等“各归其位、各谋其政”,不得从事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法律框架未明确规定可以从事的业务。照此揣测,107号文事实上从监管政策角度遏制金融产品创新,降低银行利润空间,抑制流动性扩张,从而使得本来就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流动性再次绷紧,股市再次大幅下挫在所难免。
然而,政府显然意识到,管制只会带来更多更强的管制,市场若被人为割裂,跨市场所存在的套利机会必然驱使金融机构采取各种变通形式跨越人为设置障碍。毕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套利机会持续存在,资本的逐利性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开发出收益率更高的跨市场金融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一味地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管制,限制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反而会使金融机构采取更多创新手段规避管制,从而迫使决策层将不得不进一步加强管制,最终结果是政策意图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可能事与愿违。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表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进展,并且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恰如管子所言,“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无市则民乏,有市则万物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应顺应市场化改革取向,各部委将要出台的实施细则也不应背离市场化改革取向。
媒体报道称,国办107号文在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方面也确实体现市场化改革取向的要求,政府在规范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充分相信市场,实际上是积极鼓励跨市场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做到了“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的市场化原则。
所谓“民不失务则利之”,就是表示只要金融机构“各劝其业、乐其事”,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将影子银行业务纳入规范化轨道,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媒体报道,文件只是要求将理财业务分开管理,单独建立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专营部门、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实施单独的业务监管体系,这显然有利于加强信息披露,保证金融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而并没有明确表示要遏制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仅仅基于防范风险考虑,要求银行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
所谓“农不失时则成之”,就是说只要金融机构“各尽其能、竭其力”,所从事的影子银行业务基于自主决策,政府就会极力促成,而不会违背市场意志代为集中决策。毕竟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决策分散化,既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应相信市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市场化手段引导资金投向,但无需限制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向。如果政府代为决策必须投某类项目而金融机构却愿意投另类项目,影子银行业务相应就会产生。
所谓“省刑罚则生之”,就是说政府将简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各项管制,只要金融机构没有从事法律明确规定不能从事的业务,政府不仅不会加以限制,反而可能会加以鼓励。毕竟影子银行业务近年来迅速发展事实上是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投向限制等各项严厉考核和管制制度的结果。为规避管制,金融机构不得不把大量资金转移到表外以满足政府考核和管制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房地产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等受限制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从而使得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政府如果进一步加强管制,可能不仅不能遏制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反而会促使影子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笔者预计,股市经历短暂的负面冲击之后,将在政府部门重视市值管理和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之后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