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人在药材种植基地藏菖蒲试验田里工作 |
|
一亩薄田的“神奇转身”
每天清晨,年过半百的藏族妇女宗吉都要早早出门,右手握着小铁锹,左手背在身后,猫着腰为自家田地里的藏药“菱子芹”松土、锄草。
2012年,宗吉家的一亩薄田“神奇转身”,高收益的藏药材取代青稞成了地里的“新主人”。
宗吉家住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羌纳乡当扎村。米林,藏语意为“药洲”,1300多年前,“藏药始祖”玉妥·云丹贡布在这里采药、悬壶、授徒、著典。
“去年底,我将收获的藏药种子和部分药根卖到了藏医院,一次性赚了3万多。”提起种植藏药的收益,宗吉喜不自胜,“米林的老百姓一直延续着种植采挖野生藏药材的传统,所以种植起来轻车熟路。”
宗吉告诉记者,种植藏药没有想象中困难,上山采好种子,在大棚中培育幼苗,再移出室外种植就行了。如果遇到移栽、灌溉等技术上问题,只要给农牧局打一个电话,专家就会赶来帮忙解决问题。
宗吉的故事只是林芝发展藏药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米林县在南伊珞巴民族乡的南伊村、琼林村、卧龙镇的日村、羌纳乡的当扎村推广种植了藏菱子芹、藏红花、藏木香等珍贵藏药村已达180亩,藏药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藏药产业得到大力扶持
近年来,藏药产业被西藏作为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并加大了对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的投入。而以“奇正藏药”领衔的藏药企业已实现专业化生产、加工,规模化生产、销售。
在藏药培植方面,作为“药洲”的米林县自然不甘落后。县农牧局不仅向农户推广藏药种植技术,还建立了百亩级的藏药材培育基地,主要承担野生藏药材驯化、引种试种、选育优良品种等工作。
米林县农牧局副局长白玛益西说,目前基地已试种成功了黄牡丹、柴胡、菱子芹、藏红花等11种药材品种,并针对当地2000余名农牧民群众进行了专业的藏药种植培训。
“基地年产值达65000余元,其中,60%的收益返给了参与种植的农牧民群众,剩下的40%用于采购种子、维修基地等工作。”白玛益西说,人工种植药材与种植普通农作物和采挖野生药材相比,村民的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
林芝地区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野生藏药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菱子芹、藏红花、当归、雪莲等藏药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野生藏药材再生周期较长,如果无序采挖,将致使珍贵藏药材资源日渐稀缺。
“为了确保农牧民群众在播种藏药时不‘断粮’,基地技术人员每年都会花费数月时间,跑遍各乡、上山钻沟采集各类藏药种子。”白玛益西说,“组织农牧民集中种植藏药,有效避免了乱挖乱采,如今,原本稀缺的野生秦艽等珍贵藏药材的数量已开始逐年增长。”
接力棒式的“活态传承”
千年藏药发展壮大,离不开接力棒式的“活态传承”。“80后”藏医桑杰是藏药材培育基地技术人员兼藏医,作为“药洲”的后人,自幼便与这里漫山遍野的药材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攻读医学专业归来的他立下宏愿,“我要把生长在家乡的1300多种野生藏药材,逐一研究,传承下去。”
“我14岁就跟着大人上山采药,藏药曾经治好了母亲的重病。”他说,如今自己每年都要去山里收集野生药材种子,为寻找一味稀有的野生藏药,曾在原始森林里耗时半年才采集了500克。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桑杰亲自筹建起来的标本室里,用汉藏文详细标注的红花、手掌参、贝母等藏药材已达150余味,分门别类摆放在陈列架上。
米林县南伊沟风景如画,被称为“药王谷”,当年云丹贡布先师讲授医典的所在地——“甘露洞”保存至今。
“古老的藏医藏药,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能够在‘药王’发明藏医药学的地方工作,我感到很自豪。”桑杰说,如今,林芝地区已着手规划“药洲生命产业园”,一批绿色、安全、高效的藏医药材原料基地将陆续建立,将大大促进藏医药文化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