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4日表示,新的增长、改革压力和旧的“后遗症”交织,注定2014年将是“稳中求进”的艰苦一年。中国经济的决策者希望未来的中国经济,一方面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合理速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逐步缓解过快增长中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兼顾二者,就需要同时找到2014年经济增长与改革的着手点,这就是金融改革。预计2014年决策部门将放松一部分区域性银行的准入限制,同时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李稻葵是在第十八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做出这一表示的。他说,中国经济增速于2013年下半年触底回升,基本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的第一步,通过对增长的分解,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工业,消费的贡献率也超过了50%,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微乎其微。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在经济减速的过程中实现了增长质量的提升。2014年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局之年,在全球经济稳步好转、市场预期稳定的前提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决策者希望未来的中国经济,一方面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合理速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逐步缓解过快增长中各种经济、社会问题。
从长期来看,城镇化的推进和优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但是短期来说,2014年的中国经济总体上依然存在增速继续下行的压力。城镇化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户籍制度、教育、医疗,而且涉及土地的合理集约利用、地方财政资金缺口等重大挑战,城镇化增长的潜力短期内不会大爆发。在缺少新增长点的情况下,原有的传统增长动力难堪大任,预计2014年的中国经济在年初会延续2013年底经济放缓的趋势,2014年年中还会经历一次经济政策调整,全年GDP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中国经济面临增速下行、物价走高的风险。
在李稻葵看来,化解这一风险需要专注于金融改革。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目前,整体市场流动性偏紧,银行的资金相对紧张,过高的利率已经开始影响债券的发行和实体经济的运行。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一方面希望维系当前较紧的货币存量来推动银行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适当地增加流动性,来维系脆弱的资金链和经济增长。这种两难,事实上可以通过金融改革走出困境。
首先,可以放松一部分区域性银行的准入限制。李稻葵说,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鼓励设立民营中小银行,新银行的入市,不仅能够从数量上壮大商业银行群体,盘活存量流动性,直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这些新银行的入市势必会增加信贷市场竞争度,倒逼大银行清理旧账、坏账,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这些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也能够更好地为区域性的中小型企业服务,增加就业。
其次,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给商业银行松绑,让它们把部分的资产证券化,转移到债券市场。李稻葵表示,通过这个举措,一方面可以让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资本金,释放出了市场流动性,更好地发挥创造金融资产、分散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
李稻葵说:“放松银行准入和资产证券化,不仅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释放了经济增长的动力,起到了更好融通资金、分散风险的作用,而且也积极的配合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了现有货币存量,改善了偏紧的市场流动性,稳定了经济增长。如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市场化措施能够比较大规模地推广,与此同时辅之以比较合理的货币政策,银行股将带动整个A股市场实现比较可观的回升。”
李稻葵的观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张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为了保证2014年经济增长达到7.5%左右的预期目标,中央将致力于解决、优化当前投资存在的诸种问题,如加速推进股权投资改革;加快资产证券化,开发债券市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改造国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降低民资准入门槛,允许民营企业依法设立银行等五种手段解决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