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达标了,没想到成本也提高了。”刚接到一个150万美金订单的李志仁忧心忡忡,把排污严重的燃煤锅炉换成天然气炉后,生产一吨法兰的成本增加了近200元,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这单生意刚刚保本。 曾任当地国企负责人的李志仁,现在是山西冠力法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国际订单锐减,环保压力加大,生产成本上扬……他的担忧,正是有着“中国锻造之乡”之称的山西省定襄县数百家民营锻造企业生存状况的缩影。 位于山西省五台山脚下的定襄县,素有“一斗芝麻铁匠”的说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依托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定襄锻造业规模迅速扩张,成为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兰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的70%。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看到,在当地一处聚集着上百家作坊式锻造企业的工业园区里,昔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和铁锤重击产生的震颤感都消失了。大多数企业大门紧锁,透过铁栅栏可以看到,院内锻锤铁架静静矗立。沿线公路上,连平时往来运输的货车都很少看到。 定襄县县长助理张海瑞表示,随着劳动力、土地、环保、能源、人民币汇率等要素持续上升,定襄锻造业持续30年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消失。目前全县567家锻造企业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正常生产。 要摆脱困境,转型升级成为唯一出路。但锻造业污染重、能耗高,在国家环保刚性要求下,产业转型面临较大难度。 李志仁告诉记者,去年政府加大了节能降耗方面的要求,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新的车间,对锅炉进行了“煤改气”。去年,天然气价格为每立方米2.53元,生产一吨法兰需要150立方米天然气,燃料成本约380元,远低于当时的煤炭价格,可以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和降低成本。 然而,2013年8月,天然气价格上调了46%,达到每立方米3.7元,生产一吨法兰的成本高达555元,比去年提高约170元。每月燃料成本上升12万元。同时,煤炭价格大幅下跌,203元就能买到一吨煤,生产一顿法兰只需1.3吨煤。 “使用天然气锅炉后,生产一吨法兰的成本比去年提高165元,企业的利润率从15%降到了不足5%。”让李志仁头疼的是,大企业改用了天然气,但大量中小规模的企业还在烧煤,在成本上反而不具备竞争力。 张海瑞还称,尽管锻造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但由于定襄锻造企业规模小、经营乱、结构散,仍然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据介绍,在当地600余家锻造企业中,产能3万吨以上的仅有11户。整合重组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依靠10家大企业带动的500家小企业的“1+50”模式,成为定襄县政府的解题思路。一位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定襄正在走温州中小企业20多年前走过的路。 尽管成本的提升在意料之外,但山西艾斯特耐茨锻造公司办公室主任史志良坚持认为,要拓宽市场,锻造行业使用天然气是必然趋势。“如果使用燃煤锅炉,锻造的时间和温度无法精确控制。以前的老工人凌晨3点上班烧锅炉,经过4个小时的加热才能开始干活,晚上下班时要把锅炉熄灭,第二天再烧。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使用天然气炉后,热处理流程是可控的,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让定襄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韩俊伟感到振奋的是,当地技术改造的空间还很大。目前,定襄县平均钢材利用率只有56%,远低于全国锻造行业75%至84%的先进水平。“企业之所以成本售价倒挂,不敢接订单,就是因为传统以夹棒锤为主的加工方式,难以挖潜增效。技术改造后,一台9吨电液锤的产能,就相当于16部夹棒锤的生产能力。” 目前,更换了电液锤的李志仁,正在考虑如何延伸产业链,以获取更多利润。“1万美金出口的法兰,在国外可以卖到1.3万美金,原因就是供货不及时。”国内企业从接订单、组织生产、发货到海关需要3个月,而在国外设立仓库后,一周内就可以提货。 此外,为帮助企业争取市场订单,定襄县县长助理张海瑞还称,当地正在建设法兰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各种规格、材质的法兰价格在网上及时公布,最终推出“中国法兰价格指数”,以吸引更多客商,整合上下游企业。“这种经营方式在国内仅此一家。”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