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地方债: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方式不对
硬化地方政府预算或为解决之道
2013-12-22   作者:记者 赵婧 梁倩/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一直没有公布,社会各界备加期待。“无论规模多大,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潜能和中国政府财政实力,化解地方债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关键是,如果根源仍在,还会不断产生更多的难以控制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我说这是大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高培勇谈到地方债时表示,而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认同。

    高培勇是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日举办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论坛”上作出这一判断的。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方式不对。专家认为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可以解决,但如果问题持续下去,最后会酿成巨大的债务与金融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政府性债务作为六项重要工作之一,今年又再次进行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实际上也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其严重性。今年的审计报告我们一直非常期待,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出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副主任钱立表示,“也许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会比较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分析债务风险时表示:“我的同事曾经估算中国的国有资产全部加起来可能超过GDP的100%,但是有资产不见得就能完全避免债务危机,因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有时候不是资产的问题,是流动性的问题。”

    黄益平认为,应该特别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流动性问题。“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分析了800多家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流量,其中三分之二很难用现金流来支付利息。”黄益平说:“当然,做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在短期内出现现金流不能支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风险的。”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用一句精炼的话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问题做出总结:“不是数量太多,而是方式不对。”他认为,判断地方债风险,要从三个不同视角入手。

    徐高表示,从微观层面来看,很多平台借债,其项目回报率甚至无法覆盖债务成本,从这个角度讲都是坏项目。“我觉得这是很多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会面临债务危机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宏观视角来看,“我认为地方债对应的这些项目是好项目,”徐高说,“在社会层面算大帐的话,通过搞基建提升了这个地方的品质,导致地价房价上涨、税收增长。把这个广义的回报纳入考量的话,应该是好事。”此外,徐高告诉记者,还有第三个视角,即金融视角。”它的代价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里,结果是扭曲金融价格体系。”

    谈到化解债务问题的对策,高培勇认为,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观,第二要健全政府财政体系。“两者合并一处,是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两大根源。”

    在黄益平看来,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要落实在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上。“目前地方政府预算是软约束。软预算根本性的含义就是,你借的钱不一定要你自己还,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地方债务里头最大的问题。”黄益平解释道:“这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就是无论借钱的人,还是借钱给别人的人,都没有真正考虑借钱人的资产负债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针对预算的问题补充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的预算需要人大代表投票通过,如果人大票数没过,预算就不能通过,这一点需要落到实处。“人代会设立预算办公室,能不能雇上二三十个专业人才来审预算,然后再告诉人大代表预算是怎么回事儿,给大家长一点时间读预算、审预算,”姚洋说:“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更好的约束政府。”

    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在应对债务问题、寻找对策时,不可“用力过猛”。徐高告诉记者,近一段时间经济增长脆弱,在缺乏其他稳增长政策措施对冲的前提下,贸然冻结地方债增长,将导致投资大滑坡,全社会进入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带来的通缩,令财政及金融风险集中爆发。此外,投资者信心有时很脆弱,如果放任地方债信用事件的发生,恶化投资者预期,引发投资者对地方债的“挤兑”,将人为引发金融危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地方政府面临财政改革双压 2014地方债上升恶性难抑 2013-12-17
· 多元可持续资金保障有望消除地方债风险 2013-12-16
· 中央为经济把脉:先医地方债 2013-12-16
· 两部委地方债统计口径存差异 结果未定难公布 2013-12-01
· 地方债务的堵与疏 2013-11-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