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环保生活
2013-12-20   作者:荆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新华社/法新
新华社/法新
    旧衣改造对抗“快时尚”

  在街头充斥着各种贩卖“快时尚”服装店的德国,有那么一群特立独行的设计师,他们用回收来的旧衣服改制新衣,坚守着自己的时尚理念。
  设计师丹尼尔·克罗的工作室位于柏林中央火车站附近。走进工作室,你会看到地上堆满了铁路工人穿过的橙色罩衫和反光夹克,这些都是克罗的制衣原料,他通过剪裁和缝制创作出自己的时尚男装。
  他采用的原材料还包括木匠穿过的蓝色工作裤。这些本可能在焚化炉里一把火烧掉的旧衣服经过他的手,总会摇身一变,成为这座城市中时尚先锋人士引以为傲的限量单品。
  一些设计师给旧衣服赋予了特殊的故事感。比如设计师欧根妮·施密特与高桥真理子(音译),两人共同创制了一个以旧衣服为原料的服装品牌,为顾客们讲述服装的“前生今世”。
  法新社援引施密特的话报道:“一件衣服被穿的时间越长,承载的穿着者的历史就越多。”她展示了一件部分透明的粉红色上衣,袖子上有一块暗色痕迹,“这是颜料的痕迹,”她说,“衣服的上一个主人是一名画家。”  
  在克罗看来,到“快时尚”服装店中购物就好像去快餐店吃汉堡,“过后的感觉不好”。他说,“快时尚”店中贩卖的服装“没有灵魂”。自己从事旧衣改造“是在寻找真实”。
  已在柏林生活5年的意大利设计师卡拉·茜茜也持同样观点。她说,从希腊雅典到挪威奥斯陆,欧洲的青年几乎都穿着大批量生产的低价紧腿牛仔裤,“这样的时尚可以取悦所有人,但结果就是大家都穿得一样”。
  这位30来岁的设计师经常组织“换衣”聚会,参与者们带来自己不想要的旧衣服互相交换,也可以用现场提供的缝纫机自己动手改造。
  设计师塞西莉亚·帕尔默说,如今“快时尚”当道,价格低廉、款式新颖的各式服装让消费者们不停地购买、更新衣橱,“有些衣服只是扣子掉了或者拉链坏了就被扔掉”,每年都有数以吨计的完好衣服被扔进垃圾堆。
  茜茜认为“快时尚”引发了浪费和过度消费,“一些品牌出售那些只穿两三次就落伍的衣服,这可真是耻辱”。她说,改造旧衣是减少浪费的一种途径。这不是什么新想法,她说:“我的妈妈和外婆就用从大衣或裙子上裁下来的旧布料做衣服,这样比较省钱。”
  虽然设计师们改造旧衣的初衷是为减少资源浪费,但他们的作品对普通消费者的荷包来说还是有点难以承受——一件旧衣改制而成的夹克售价达到400欧元(约合540美元)。

  地沟油变身手工皂

  美国华盛顿州布雷默顿的一间公寓里,退休老人劳拉·奈伊布正在制作手工香皂。只见她把一桶琥珀色的油慢慢倒入模子中,一股香味随之渐渐弥散开来。等等,这味道怎么有点不寻常,好像是炸薯条的味道?
  没错,奈伊布的手工皂正是以从餐馆回收的“地沟油”为主要原料。
  奈伊布说,所有手工皂都是以植物油为基础原料,但她使用的植物油是从附近家庭餐馆回收而来。她会先仔细把油过滤干净,然后加入碱、水、基础油和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种类不同的手工皂。
  她给自己的手工皂品牌取名“FROG”。从字面上看是“青蛙”的意思,就连标志也是憨态可掬的小青蛙,不过,其实这个名称是“来自回收的油和甘油”的英文缩写。
  虽然是地沟油“出身”,但每块FROG手工皂无论是外形、手感还是气味都不会让人感到厌恶,芳香的草本味道甚至让人有立刻把它涂在身上的冲动。
  “我克服了炸薯条油的所有缺点,”英国《每日邮报》引述奈伊布的话报道,“这证明,环保、以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东西不一定外形丑陋、味道难闻。”
  奈伊布退休前是美术设计员,制作手工皂一直是她的业余爱好之一。
  两年前,她去一家餐馆吃饭,突然兴起用使用过的植物油做香皂的念头。于是,她在家里一次一次试验,终于找到最佳配比,总结出自己的制皂秘方。她把这些“地沟油手工皂”送给朋友,获得交口称赞,大家纷纷要求她多做些。
  自那以后,奈伊布就在家里建起小工作室,专门制作FROG香皂。制作时所使用的工具有不少是用旧物改造而成,就连包装纸也是用回收来的旧纸板制成。
  如今,FROG系列皂已经有多个品种,包括洗发皂、宠物皂、剃须皂、洗衣皂,甚至还有唇膏和护肤品。
  今年起,奈伊布在网上、农夫市场和假日集市上出售这些手工皂,一些香皂还被送到当地商店寄卖。她估计,至今已经用掉2吨回收来的材料。
  最初,她只是在家中楼下的杂物间做香皂,每天能生产224块。如今,随着需求量不断增长,她把楼上的客卧改造成香皂包装间,还雇了一名兼职帮忙处理订单。她预计明年这些“地沟油手工皂”将供不应求。
  每块香皂的售价在4美元至6美元之间。奈伊布拒绝透露生产成本,只是说“利润不错”。
  奈伊布说,“地沟油手工皂”中蕴含着商机,但她更愿意看到的不是赚钱,而是独门制皂方法能被全美甚至全世界仿效,这样就可以防止大量资源浪费。“能用废弃的植物油做香皂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她说。

  减少浪费 丹麦餐馆有招

  今年夏天,一家名为“锁·犁与桶”的餐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悄然开业。这家餐馆不用新鲜的原材料招徕顾客,它明确告诉就餐者:所售菜品全部用商店丢弃的食材制作。
  此举并非炒作,而是餐馆为减少食物浪费想出的新招。
  “丹麦人扔掉了太多的食物,我们想针对这点做些什么,”餐馆创始人索菲·萨勒说。
  丹麦有不少热心的环保主义者,其中一些人为减少食物浪费,会采取看起来有些“疯狂”的方式——翻垃圾桶,寻找仍可食用的食物来吃。萨勒说,“锁·犁与桶”的诞生就是受这种行为的启发,但餐馆不会捡拾垃圾桶里的食材,而是与超市联系,接收超市打算丢弃的食物。
  这些食材通常外形不甚完美,比如奇形怪状的香蕉、没有熟透的西红柿等。一些接近保质期的食材也在餐馆的接收之列。
  对超市来说,这些食材“不值得放到货架上”。“如果我们在过期之前得到它们,就可以当天使用或者放到冰箱冻起来,”萨勒说。
  萨勒说,当前有两家连锁超市为餐馆免费提供食材。这些食材种类繁多,“从羊肉块到鸭胸肉,还有大袋装的葡萄以及奶制品”。由于超市每天要丢弃的食材品种不固定,餐馆的菜谱也必须跟着食材变化。
  法新社记者在餐馆看到,当天的菜单包括肉饼配紫甘蓝、意面沙拉、苹果麦芬蛋糕配杏仁蛋白软糖、奶油杏仁糖冰激凌等。
  英国《每日邮报》引述餐馆工作人员托雷·埃吕普的话报道:“我们每天都要发挥创造性思维,看看如何处理收到的这些食材,为晚上光临的顾客创造出一份令人眼前一亮的菜单。”
  “锁·犁与桶”当前共有100名员工,分别负责厨房、酒吧和服务等工作。这些员工都是志愿者,不收取一分钱报酬。餐馆的经营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用来救助非洲的贫苦民众。
  萨勒说,“锁·犁与桶”秉承的经营理念虽然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但还无法完全被供应商接受。目前,如何找到稳定的食材供应来源依然是餐馆面临的最大障碍。
  她说:“我们想在餐馆开业前签署一个永久的供货协议,但没能实现。”一些餐馆曾经接洽的供应商压根不相信它真的能开门,因此,“锁·犁与桶”开业时不得不购买一些食材以维持正常运作。
  至今,餐馆也没有和超市或者供应商签署任何有约束力的供货协议。“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他们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理念,”萨勒说。
  埃吕普也说:“希望能与供应商进一步加强合作,这样我们就能提供更美妙的食物,同时减少食物浪费现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辽宁对企业环保“奖优罚劣” 2013-12-17
· 辽宁近千亿绿色贷款“奖优罚劣”企业环保 2013-12-16
· 城镇化蕴含投资主线 环保基建消费或现良机 2013-12-11
· 环保类上市公司筹谋并购扩张 2013-12-10
· 环保上市公司拟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2013-12-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