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17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从国资管理、国资布局、国有企业层面分别确立了目标,改革方案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等20条细则。这预示着,体量上仅次于央企国资系统的上海国资,在经过五年前的改革后开始启动深层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颇受市场关注的上海国资概念股早盘纷纷走强,界龙实业涨停,中华企业、第一医药、兰生股份、上海钢联涨幅逾3%。
据了解,这份被称为“二十条”的改革方案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讨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已基本敲定,并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进一步完善之后向社会发布。“二十条”与此前改革方向一脉相承,定下六大目标,强调四个重点,分别是完善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分类监管、深化市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观察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政府对国企的监管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并在对国企进行明确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监管,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日前,上海市市长杨雄在国资改革会议上表示,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方案具体目标之一是: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分类推进改革调整和管理,完善管控模式、考评体系,形成规则统一、分类分层、权责明确、运转高效、规范透明的国资监管体系。“把国资分为突出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的竞争类企业,承担政府特定功能和任务的功能类企业,主要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保公益惠民生的保障类企业等三大类。”杨雄说。
根据改革方案,上海将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进国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集聚。
此前上海国企经历过两轮改革。最早一次是在1993年,上海都市型经济体成型,到了必须整体转制之时,当时的改革是直接把某主管局改为某控股公司。第二轮改革始于200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后,上海开始了国资大整合。这次改革,最主要的变化是在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方面取得突破,此后几年内也一直朝此方向发力。按照上海“十二五”规划,国资证券化水平要达到40%以上,目前这一数字比例约为37%。经历两轮改革的上海国企一直以来有着引领国企改革的意义。上海国资系统企业占据了全国地方国资资产总额的1/9,净利润占全国的1/4。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海国企也为本市GDP贡献了四成。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国资改革方案对其他地区国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参与改革方案讨论的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次上海国企深化改革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资委工作方式和内容。这次强调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就是要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为主,一字之差涉及国资管理内容、对象、行为方式等领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分类监管模式的落地和激励约束机制是两个重点,关于前者上海已经探索多时,比如产业类、投资类、公益类、科研类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监管模式,这有利于调动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整合各类资本的长处;而激励机制,是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此前上海也有探索,如绿地集团经营者团队持股的做法比较成功,但新改革具体还需要研究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持股比例关系和分红标准。
专家还表示,上海再启国资改革意味着上海国资重组整合大戏将渐入高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研究员认为,改革方案中有两方面政策导向将有利地促进上海国资国企重组。一是这一轮改革提出建立不同国资运营平台,按照市场化规则来经营国有资本。二是提出加快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畅通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渠道。
记者从上海国资委了解到,在过去的改革中,上海有两个国资平台,一是以产业为主的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以金融资产为主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去年上海市国资委又成立了一个资本运作平台——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张晖明表示,“此次改革不一定需要再成立新的资本运作平台,可以在现有条件企业主体上重新规范功能,明确职责。”
中信证券等机构最新的研究报告称,依托于资本市场和市场化的并购重组,上海的国资整合不仅包括了未完成整体上市的公司加速证券化进程,也包括了大产业集团进一步的“做大做强”。因此,未来将会呈现更多样化的整合方式和手段。研究报告认为,上海国资下一步除了对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和“挖掘”,对于拥有多个业务平台的产业公司,如何平衡各个业务板块关系,使上市平台更好地为集团所用,以实现产业链的发展和突破,也是各个产业集团未来的课题。此外,为实现大集团各项业务的发展和升级,单一的产权结构亦无法满足实际发展之需要。因此,上海国资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也就成了重要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