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成热点 治理号角吹响
2013-12-16   作者:王皓然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2013年,国家相继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一些列环保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一系列环保政策陆续出台

  2月,国务院引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近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是: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

  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首先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其次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同时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6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力促空气质量改善。

  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为实现以上目标,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一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提升燃油品质。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三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五是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提高准入门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六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政策。调整完善价格、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七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国家定期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建立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八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国务院与各省级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九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十是明确各方责任,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8月,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以总量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基础完善为着力点,在环境监测、监察、预警、应急、信息、评估、统计、科技、宣教等领域开展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意见》的主要内容有: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为未来促进投资和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意见》明确四项重点任务,即聚焦重点领域、发挥政府带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加强创新。

  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国务院批准由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组成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部级协调会机制。

  据介绍,《大气十条》发布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组织召开省(区、市)委常委会议和省(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0多个省(市)发布了本地区的《大气十条》实施方案,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出台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与各区县和有关单位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也已全面启动。

  10月,中央财政安排50亿资金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该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上述地区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项因素分配。本年度结束后,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突出绩效导向作用。

  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管理,保障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防治城镇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节能环保产业 成国民经济新支柱

  8月,国务院全文下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按照目标,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在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很难有其他行业的增速能够比拟环保产业,由此可见,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必然成为拉动投资和消费的新经济增长点,将极大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环保产业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业态,它具有环境公益性、经济活动性、社会规模性、专门技术性、新兴性等特点,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渗透,并不独立,呈现出全新的价值构成。环保产业成长性极强,市场需求广,专业性较强,因此,其价值体现难度较大,具有强烈的政策及制度驱动特性。但由于环保产业具有显著的社会责任特性,因此,在各国都受到重点关注,环保产业已经融入到个性经济活动中,未来的经济战争必然抹上浓重的环保色彩。

  意见提出,要围绕重点领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该重点领域包括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四个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趋势观察,未来环保装备将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此外,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也为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当前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因此,当前政策拉动和法规驱动对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市场导向对行业而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双轮驱动对行业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在促进产能高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有效的市场需求,使两者不断匹配与磨合,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产嫩过剩与供不应求。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其中指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普通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身边的环境表示高度的关心以及重重忧虑。“改革不能光盯着经济了,空气脏了,日子过得有什么劲。”当雾霾频频来袭,许多人表达这样的想法。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

  他认为,三中全会公报中,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有三个特点:一是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六个“紧紧围绕”之一,统一部署。二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非常重要。”夏光建议,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该从“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内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这三个方面展开。

  完善科学决策制度,应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对重大规划和发展项目进行科学的、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

  强化法治管理制度,关键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进程,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包括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生态环境好了,人人都受益,这是新一轮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发改委:八方面推进节能减排促大气污染防治 2013-12-10
· 治理大气污染可借鉴伦敦经验 2013-12-06
· 河北保定防治大气污染将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2013-11-12
· 凯美瑞•尊瑞用绿色科技防治大气污染 2013-11-07
· 环保部下发通知要求做好今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013-11-0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