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12-16   作者:记者 李俊义 林超 张玥/石家庄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供给缺口“逼疯”奶价 2.奶农难享改革红利 3.我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 4.国外奶企发展模式 5.警惕专业奶农缺失

  供给缺口“逼疯”奶价
  奶农收益微薄 奶荒加剧蔓延

  诸多乳企没有料到,今年原奶价格会一路高歌,屡破新高。自4月以来,乳业市场出现“奶荒”,半年时间内,每公斤原奶的收购价格从3元直逼5元。体现在市场上,奶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元袋装奶身影难觅,奶价“二元时代”为时不远。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原奶价格即使突破历史新高,但奶农几乎没有从此受益。大批奶农由于收益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而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缓慢,导致奶源供不应求,后续奶源增长乏力。未来3年到4年内,奶源紧缺化将成为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已成整个乳品行业的共识。

  “抢奶潮”迅速蔓延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源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火爆过。今年以来,内蒙古、河北、山东、黑龙江等牛奶主产区陆续出现高价争抢奶源的现象,波及光明、君乐宝、蒙牛、伊利等多家企业。
  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负责人介绍,在锡林郭勒盟的多个旗县,一些来自天津和石家庄的企业通过现金结算的方式,以5元/公斤的价格抢夺伊利集团固定奶源,比当地每公斤平均收购价格高出0.5至0.75元。
  大部分奶牛小区都和企业有固定的供销合同,但是在这次抢奶潮中,“抢奶”企业甚至直接说服奶牛小区撕毁原有合同。东圪梁奶牛养殖小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与伊利集团的供奶合同到2016年才结束。但今年5月份,东圪梁小区就违约把鲜奶提供给了另一家企业。小区的奶站站长说:“违约也好,抢奶也好,总之谁给的价高就给谁。”
  黑龙江双城市是雀巢咖啡的奶源基地。据当地奶农说,由于奶源紧缺,现在经常有上门收购的奶贩子,以更高的价格来抢奶,然后再卖给别的企业。朝阳乡一位姓李的奶农说,他现在就不给雀巢供奶,直接卖给私收的奶贩子。雀巢一公斤奶只给3.4元,加上折扣,最多剩下3元。而卖给奶贩子,一公斤能卖到3.6元。
  河北省望都县一位奶站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政府出面干预,现在各奶牛小区基本能按合同走,不会卖给别的乳企。但一个新问题是,各小区之间开始挖牛。奶源紧张之前,他的小区有奶牛500来头,一天能产不到5吨奶;从5、6月份奶价提高后,小区的奶牛就陆续被挖走,到现在已经走了100多头,带走了2吨奶。现在奶牛小区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只眼盯着自己的牛防止挖,另一只眼盯着别人的牛准备挖。
  一些大型乳企认为,一些中小乳品企业在大型乳企多年来建立的稳固的奶源基地抢奶,不仅造成投资企业损失严重,也打击了企业建立奶源基地的积极性。

  上下游奶价全面上涨

  记者调查发现,“抢奶潮”已将原料奶价格推至历史新高,不仅导致部分乳企生产成本突然大幅度增加,影响正常经营,而且也导致终端市场乳制品价格上涨。
  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说,蒙牛集团去年从牧场收奶的价格一直稳定在3.7元/公斤左右,但是今年5月以来猛增至4.5元/公斤以上,部分地区已高达5元/公斤。他说:“根据成本测算,目前的合理奶价应该在4元左右,现在奶价已经失控了。”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2013年1月份至今,伊利集团原奶收购价平均增幅为16%,远远超过正常10%的增长水平。
  奶源紧缺拉动了原奶价格上涨。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今年4月份以前奶站出奶每公斤为3.5元,目前已经稳定上涨到每公斤4.8元。数据统计,我国已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平均价格高于国际水平三分之一左右。
  终端市场牛奶价格也水涨船高。石家庄一家超市的店主告诉记者,他这里主要卖君乐宝半斤装袋奶,现在一箱16袋价格为39元,前段时间32元,9月初最高才卖到30元。单袋奶的价格也从1.9元涨到2.5元,每袋涨了0.6元。
  行内认为,虽然现在企业给的价格很高,但根据以前的经验,奶源不再紧张后价格又会下跌,“过山车”似的奶价会再次打击奶牛养殖的积极性。内蒙古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说,合理的奶价是维护奶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无论是长期低价还是抢奶造成的短期高价,都不利于奶业平稳健康发展。

  获益甚少致奶农加速退场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新一轮奶价上涨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奶农从中受益很小,利润的大头都被中间商奶站或奶牛小区拿走。被采访奶农说,如果和价格同样上涨的养殖成本相比,奶价上涨带来的利润基本可以相互抵消。散户大量减少、奶源补充不足导致发生全国性奶荒。
  河北省行唐县的一些奶农告诉记者,年初奶牛小区给他们的奶价是每公斤3.1元,现在涨到了3.5元。而据记者了解,目前行唐县各奶牛小区供给乳企的奶价平均每公斤4.8元。此轮奶价上涨中,奶农每公斤奶获益0.4元,而奶站从中获益1.3元。
  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说,过去奶站的收费方式是只提取每公斤0.3元至0.4元的管理费,而现在实行赚取牛奶购销差价的做法。以小区、奶站赚取牛奶购销差价1元每公斤计算,扣除0.2元的管理成本,纯利润为0.8元,一吨牛奶获利800元,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能得到4000元,一个日产15吨奶的小区一年能赚430万元。
  君乐宝乳业说,目前,整个乳行业尚未形成健康、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奶价低时奶农放弃养殖,杀牛转产;而奶价上涨时,奶站经营者获取了最大利益,奶农得不到实惠。
  在推进乳业规模化后,内蒙古、河北多地出现了散养奶农“卖牛杀牛”现象,去年末至今年初,这一现象开始加剧。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刘润福,是村里最早的养牛户,在2012年秋天卖了20多头奶牛,只留下2头。
  记者了解到,成本高、效益差、质量难保障——散户饲养奶牛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奶农”正在加速退出市场。刘润福说,卖掉奶牛实属无奈,虽然今年奶价涨了一些,但是刨去自家的草料、人工、水电,就不剩啥了。运气好点,还能挣一个牛犊子,运气不好就啥也没有了。“如今养牛就是赔钱。”
  黑龙江乳业协会秘书长张维银说,以前的卖牛现象是区域性的,或者是奶牛从收益低的地区向收益高的地区流动,或者是受某个乳品企业经营不好的影响,当地的奶农将奶牛杀掉或变卖,但此次是全局性的,呈遍地开花之势。
  内蒙古农牧厅对养殖户养殖意愿调查显示,继续养殖的占56%左右,主要是微利经营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勉强维持的占30%左右,主要是轻微亏损或持平的中小规模养殖户;考虑退出的占14%左右,基本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的散养户。众多养殖户在饲草料、劳动力和水电费等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的压力下,养殖意愿普遍下降,处于徘徊不定的十字路口。

  原奶供给缺口仍将长期存在

  大批奶农由于收益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而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缓慢,导致奶源供不应求,后续奶源增长乏力。未来3年到4年内,奶源紧缺化将成为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已成整个乳品行业的共识。由此带来的奶价高、企业成本攀高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
  中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行业人士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能影响行业走向和决策。令人头疼的是这个数字现在众说纷纭,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差近3倍。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奶牛存栏1450万头。但这个数字在行内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奶牛的实际数量要小于这个数,甚至要小的多。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栏不会超过1200万头;也有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800万头到900万头之间;更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栏不到600万头,今年将减少到480万头左右。
  与奶牛数量对应的是原奶产量,2012年官方数据奶产量为3744万吨;而有乳企认为实际产量仅为1570万吨,今年更减少到1300万吨。
  有乳企认为,存栏奶牛数量差异如此之大,固然有统计数据来源不同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上报奶牛养殖数量和奶产量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情况。各地不愿主动面对奶牛养殖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在传统大省的表现尤为突出,造成对全国总体数据的统计偏离实际数据。
  奶牛存栏的减少直接导致的奶源紧缺。记者了解到,除飞鹤公司此类自有奶源充足的企业,基本可以自产自足外,多数乳企处于“吃不饱”的现状。伊利集团目前由于市场销售旺盛,每天原料奶的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蒙牛集团的原奶缺口也在1000吨左右。一些企业的生产点由于原奶不足,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而企业自有奶源基地,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同样进展缓慢。
  内蒙古农牧业厅表示,目前内蒙古100头以下奶牛的非规模化养殖比例为57.7%,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给方。政府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扶持中小养殖户及散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成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但目前国家不支持存栏在300头以下养殖场建设,加之长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中小户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
  行内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源的增长速度与乳业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今年更为明显。据估算,目前原奶供给和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行内保守估计,3年后原奶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并长期存在。

  企业争利 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悲情”奶农难享改革红利
    记者 李俊义 林超 张玥/石家庄报道

  中国乳业发展30年来,始终没有摆脱一个“养牛-杀牛-养牛”的轮回,奶价也随着奶牛数量“过山车”似的涨跌。受访专家说,造成我国乳业屡次出现“杀牛倒奶”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农争利”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专家呼吁,要使我国乳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需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理顺企业和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产业一体化、建设行业协调体系和多方定价机制。

  遭遇霸王条款

  “卖奶的永远没有买奶的精”,这是奶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以形容自己与企业的关系。作为乳业链的下端的奶农们,与企业打交道时,处于明显弱势的一端。最突出的表现为奶价制定一块儿上,价高价低都是企业说了算,他们没有一点发言权。
  近年来,大部分企业都和奶农签订了合同,规定奶价执行“市场价”。但受访奶农反映,企业之间有行业协议,某片奶源只能由一家企业收购,奶农如果对“市场价”不满意,也不能把奶送给别的企业,只能倒掉或被动接受这个价格。因此,所谓的“市场价”实际上都是由企业制定,合同也成了企业的“一言堂”。
  “村里有两家奶站,分别给两家大型乳企送奶,10月中旬的收奶价格都是3.1元/吨,比年初只涨了0.2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一家奶站站长说。
  奶站站长认为,奶价低主要是因为两家企业“和平相处”,已经对奶价达成一致意见,又没有别的企业插手竞争,因此只能是企业受益,奶农吃亏。
  除了奶价长期偏低,企业克扣奶款或变相压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河北省行唐县一位养殖小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奶价提高了不少,但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也更严重了。比如,生鲜乳的价格是根据检测指标的高低而变化,生鲜乳中蛋白含量只要降0.1个点,一吨生鲜乳就少给奶农60元。而检测标准到底是多少都是企业说了算,奶农无法证明对错。

  难享改革红利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奶农在微利甚至赔本的情况下继续养牛,一个重要原因是心怀希望,希望能参与到规模化养殖中并从中获益。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也鼓励散户参与规模化养殖,并提出了参与合作社、集中养殖或转型产业工人等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刘润福曾经想加入村子里的奶联社,但是遭到了拒绝。因为加入奶联社有一个硬标准,家里至少得有二十头奶牛才行。而刘润福家只有两三头。
  加入合作社的路走不通后,一些奶农曾试图自建合作社或家庭牧场。但自发规模化的道路更加困难。建立一个百头以上规模合作社,至少需要资金400万,对于奶农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国家虽然对规模化养殖有补贴政策,但是要求先建后补,也要求奶农手中先有几百万现金。
  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上能拿到项目补贴的人多数是不缺钱的煤老板或企业,鲜有真正缺钱的奶农。
  基础差,难培训,转型产业工人难,是另一个挡在奶农面前的“拦路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出培训中小户奶农的计划,但实际能参与其中的奶农只占很小的比例。
  “我其实还想养,但实在没什么办法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奶农安枝说,她十几年前响应政府号召,卖掉城里的房子,花掉大部分积蓄到农村养牛。但十几年来致富梦没有实现,反而落下各种手脚关节病,如今赖以生存的奶牛也养不下去了。她说:“如今我房子没房子,钱没钱,老了也干不动了。这十几年就是耽搁了。”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总畜牧师金海说:“这几年奶农是被迫退出的,是被淘汰的,是竞争中的失败者。”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在我国乳业发展的30年中,奶农响应政府决策并承担行业风险,为乳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如今乳业即将进入规模化时代,散户却被迫退出,难享受到乳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据行业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部分企业估计今年奶农的数量将下降20%至50%之间不等。
  专家学者认为,需要政府与乳企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中小奶农提供扶持,稳定养殖队伍,逐步培养现代化专业奶农。

  “利益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企业和专家普遍认为,要实现我国乳业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可操作的“利益共享”模式。并建议参照国外经验,在市场经济前提下,由政府主导推动一体化行业协调体系的建设,并加强对乳业产业链的合理干预。
  一是继续探索和推进可行的奶农入股机制,促进奶农、合作社、中小型牧场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是通过成立行业商会的方式建立行业协调机制。一方面,商会可协助政府,尽可能地加强总体规划和消费干预,平抑市场异常波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规避浪费。另一方面,商会可以协调奶农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并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
  三是建立操作性强的价格形成机制。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认为,运用政府指导价来规范农企之间的购销行为,可以兼顾奶农和乳品企业双方利益,避免乳品企业“一言堂”,在防止企业损害奶农利益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促进企业调结构和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各方估算最大相差3倍

  年初开始的“奶荒”来势汹汹,业界形容为“史无前例”。在奶源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一些之前忽略的问题重新被重视。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      
  行业人士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能影响行业走向和决策。令人头疼的是这个数字现在众说纷纭,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差近3倍。行业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奶源的短缺将成常态化,成为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奶牛总数是否“虚肿”

  记者采访发现,中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这一行业最基础的问题竟然争议颇大,各方给出的数字大相径庭。行业人士认为,存栏奶牛数据的不确实,会使政府部门对整个行业的全面认识和判断,以及制定方针政策等,带来严重的影响。
  2008年之前,我国奶源增长一直维持在15%以上,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此后势头急转,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据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奶牛存栏1450万头。
  但这个数字在行内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奶牛的实际数量要小于这个数,甚至要小的多。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栏不会超过1200万头;也有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800万头到900万头之间;更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栏不到600万头,今年将减少到480万头左右。
  认为奶牛数量减少,乳企的依据是大量奶农的退出。蒙牛集团说,由于散养难以盈利、肉牛价格上涨和疫情,内蒙古有50%散户奶农退出;今年西北地区甘肃和新疆疫情严重,淘汰奶牛也十分明显;飞鹤乳业说,前年和去年两年,由于奶农无利可图,黑龙江地区60%到70%的奶牛被宰杀。河北省去年的奶牛存栏量统计为203万头,但行内认为并没有这么多。
  与奶牛数量对应的是原奶产量,2012年官方数据奶产量为3744万吨;而有乳企认为实际产量仅为1570万吨,今年更减少到1300万吨。
  有乳企认为,存栏奶牛数量差异如此之大,固然有统计数据来源不同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在上报奶牛养殖数量和奶产量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情况。各地不愿主动面对奶牛养殖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在传统大省的表现尤为突出,造成对全国总体数据的统计偏离实际数据。

  后续奶源增长乏力

  大批奶农由于收益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而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缓慢,导致奶源供不应求,后续奶源增长乏力。
  目前,我国50头以下散养比例高达55%,平均养殖规模仅为发达国家的零头,单头产奶量是发达国家的一半。传统散养由于存在诸多缺点,已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规模化养殖成为奶牛养殖的趋势和目标。
  内蒙古农牧业厅表示,目前内蒙古100头以下奶牛的非规模化养殖比例为57.7%,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给方。政府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扶持中小养殖户及散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成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但目前国家不支持存栏在300头以下养殖场建设,加之长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中小户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
  而企业自有奶源基地,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同样进展缓慢。
  国务院2008年颁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中提出目标:到2011年10月底,乳企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经过5年来的努力,内蒙古多家乳品企业已投资几十亿元,自建奶牛牧场54个,存栏12.4万头,但也仅占全区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的8.2%,距离70%的目标还十分遥远。
  资金是影响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的主要因素。蒙牛集团算了一笔账,自建一个千头奶牛的牧场平均需要资金3000万元,最终日产奶10吨左右。如果蒙牛集团要依靠自建牧场满足现在的收奶量,需要建设近1000个千头牧场,需要资金300亿元,这还不包括牧场从建设到产奶的2年半的周期所需的运营费用。蒙牛2012年的利润不足13亿元,而且建设牧场无法从银行融资,可用于自建牧场的资金匮乏。

  奶源紧缺将成常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未来3年到4年内,奶源紧缺化将成为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已成整个乳品行业的共识。由此带来的奶价高、企业成本攀高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
  奶牛存栏的减少直接导致的奶源紧缺。记者了解到,除飞鹤公司此类自有奶源充足的企业,基本可以自产自足外,多数乳企处于“吃不饱”的现状。伊利集团目前由于市场销售旺盛,每天原料奶的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蒙牛集团的原奶缺口也在1000吨左右。一些企业的生产点由于原奶不足,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行内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源的增长速度与乳业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今年更为明显。据估算,目前原奶供给和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
  当然,面对如此巨大的缺口,且奶价大幅提高,必然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养殖行列,但由于奶牛的生产周期需要33个月,奶源缓解至少需要两到三年。即使这样,行内保守估计,3年后原奶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并长期存在。
  原料奶供给短缺的同时,国内对牛奶的需求量却持续增长。蒙牛集团统计,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预计未来3年市场需求增长率将达到10%。
  原料奶紧缺的现状,在市场上体现得也相当明显。从8月份开始,在全国各地超市,低端液态奶供应不足成为普遍现象,价格也随之上涨,且一直延续至今。被采访乳企坦陈,在奶源紧缺的前提下,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利润高的高端产品,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产量只能缩减。
  奶源紧缺拉动了原奶价格上涨。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今年4月份以前奶站出奶每公斤为3.5元,目前已经稳定上涨到每公斤4.8元。数据统计,我国已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平均价格高于国际水平三分之一左右。

  国外乳业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5年的时间,目前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恢复力度十分明显,国内乳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整顿乳制品行业,使我国乳制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但是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以及运作模式等都是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专家认为,在我国乳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乳制品大国的经验。

  新西兰:规模化和专业化

  多年来,新西兰政府通过政策指导,提供信息和服务,鼓励和推动新西兰农场主以低于世界市场平均价格的运做成本持续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管理运做机制。
  新西兰的牧场绝大多数是家庭式经营,并以此建立起有牧场主、草地所有者、乳制品加工商、销售组织等共同参加的经营、管理和分配的合作体系。在这种体制下,各方都明确地承担了在这一体系中的责任、义务与权利。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乳业规模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逐步提高,散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目前规模化程度也仅达到48%。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规模化能降本增效,并保证质量安全,仍是我国乳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要将规模化和简单的扩大奶牛头数的做法区分开来,例如新西兰就是从增加奶牛头数转向提高母牛单产水平,以保持奶产量的稳步增长。
  此外,为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政府的支持下,几家大的合作公司与新西兰乳品局于2001年合并成立了新西兰最大的乳业集团公司恒天然(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它拥有全新西兰乳品产业94%的生产能力,形成了资产达120亿新元的世界第5大乳业集团。它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收入的20%。
  目前,我国乳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仅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就多大128家。虽然有伊利、蒙牛等全国性大企业,但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乳业也未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只有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乳企通过不断地兼并重组、创新扩大,才能参与新的国际竞争,取得全球乳业的话语权。

  欧盟:“有形之手”保护奶业发展

  欧盟是世界第一大乳业生产地,为了支持奶业和乳业的发展,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牛奶生产配额体系避免产量过剩、实施干预购买和私人储备援助计划稳定内部市场、通过对奶农直接支付支持奶业生产等。
  欧盟为了避免奶业生产总量过剩,保持区内价格的稳定,减轻沉重的财政补贴负担,在1984年建立牛奶生产配额制度,规定了牛奶生产总产量的上限,各成员国农场主根据所分配的配额进行生产。实施干预购买和私人储备援助计划稳定内部市场。为稳定乳制品内部市场价格,欧盟确定乳制品区内市场参考价格。
  乳业专家认为,我国奶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往往是出现恶性的周期循环,在下游市场需求旺盛时期,奶业开始大规模的发展,抢奶、无序竞争频发。一旦下游需求减少,上游奶业就遭遇冰冻,价格下滑、杀牛倒奶等现象就出现。
  在国家极力扶持下,国外原料奶和乳制品始终控制在较低价格,反观国内原料奶成本已至世界第四的水平。2011年和2012年,进入中国大包装奶粉价格每吨仅2.2万元,而国内生产的奶粉为3万元。国外大量补贴奶粉进入中国已成倾销之势,以至于国内乳企亏损严重,奶农利益受损,是农民卖牛杀牛、奶源极度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盟通过对奶农直接支付支持奶业生产,这是以牛奶生产配额为计算单位,直接向每个生产者支付。这样可以保证奶农的最基本利益,不会造成奶业在市场需求低温期出现亏损以及上游奶源的减少。同时,欧盟对一些奶制品的出口实行鼓励政策,给予出口价格返还,以补贴出口商因国际市场价和欧盟内部价之间的差额而造成的损失;对进口奶制品征收进口税,以保护奶制品生产者的利益。
  企业认为,相比之下我国乳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属于固定补贴,且缺少与当期价格挂钩的不固定补贴。希望政府研究、参考国外乳业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体系以应对国际倾销之势。伊利集团也建议,将乳制品全面纳入农产品补贴范围,同时,增加购牛、用地、检验、物流等环节的补贴力度和范围,缓解乳业规范建设的资金压力,推动行业更快地完成集约化转型。

  澳大利亚:奶业管理多元化

  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三大单一乳制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奶业管理呈多种形式,体现在牛奶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中。澳奶业委员会是制定奶业政策的最高机构;澳大利亚奶农联合会代表着奶农利益,在6个州有各自的奶农分会,同时负责奶牛种群改良方案,主要是优化全国的奶牛品种;奶制品商联合会代表奶制品生产商的利益;牛奶销售商联合会代表液态奶加工商的利益。
  澳大利亚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的相关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在一定层面上也有利于乳业更好的发展和做大做强。我们国家目前对生产、加工、销售这三个大的环节没有很具体的管理和指导部门,一些涉及到这些环节的部门、协会等管理的成份要多于指导、沟通、协调等。
  在我们国家,上下游的收益、投资等极为不合理和明确。行内专家认为,保持奶业持续稳定发展,合理的奶价是关键。在奶价长期不公平的情况下,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认为,运用政府指导价来规范农企之间的购销行为,可以兼顾奶农和乳品企业双方利益,避免乳品企业“一言堂”,在防止企业损害奶农利益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促进企业调结构和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发达国家采取的保护本国奶业政策目标明确,政策手段丰富,且充分利用WTO允许的一切手段,如干预价格、供给配额、消费者补贴、投入补贴、差额支付、关税壁垒、出口补贴、动植物等方面的政策保护本国奶业发展。比如,美国政府对内收购所有卖不出的牛奶,并长期通过商品信贷公司收购奶制品以保证支持价格水平。进口方面,对奶制品采取重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严格控制进口。
 

  专家:警惕专业奶农缺失成乳业发展新制约

    专家普遍认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是中国乳业发展的趋势,由此产生的奶农退出、奶源偏紧是转型必须付出的成本,是一个必经的短期阵痛。但同时要警惕有经验的奶农过快流失,导致专业劳动力缺失。
    据行业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部分企业估计今年奶农的数量将下降20%至50%之间不等。
    全球食品安全倡议董事会主席奕傅睿说,如果中国想提升整个牛奶供应链的质量,必须从培训专业养殖者开始,中国在这方面比其他国家落后很多。张维银说,保证专业奶农能保证国内的乳制品生产原料的稳定供应,不至于受制于人。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呼格吉勒图说,因为奶农手里有土地,是保障乳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养奶牛的主力军还是依靠广大农牧民,这样农村的土地和资源也不会改变用途。
    目前,奶牛养殖第一大区内蒙古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下的场(户)141562个,占养殖户数的98.8%,占存栏比重的62.7%;养殖规模在300头以下的场(户)142623个,占养殖户数的99.5%,占存栏比重的70.6%,散户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给方。内蒙古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认为,如何确保散户利益,引导散养户规模化,把这些生产力保护住,是我国乳业当务之急。
    专家学者认为,需要政府与乳企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中小奶农提供扶持,稳定养殖队伍,逐步培养现代化专业奶农。
    一是通过企业“孵化”家庭牧场。企业不仅能解决奶农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能与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并降低家庭牧场的市场风险。同时,企业也能给家庭牧场比较专业的选址、规划和建设进行指导,防止盲目上马和低水平建设。
    二是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奶农的准入门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给予优惠的土地流转政策和融资政策,通过龙头企业担保、成立村镇银行、农产品抵押等多种融资渠道,帮助家庭牧场解决融资瓶颈。
    三是多方合作加大对专业奶农的培训。一方面政府可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并有针对性解决部分奶农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由政府通过补贴、减税等方式,支持企业扩大对奶农的培训范围。(本版稿件均由记者 李俊义 林超 张玥 报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