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的“钱荒”以来,央行维持了相对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也导致资金成本一直在高位运行。近期,国债收益率更是大幅飙升到2004年以来的高点。此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国债交易中采取的“养券”模式变得不再赚钱,为了避免进一步亏损,大量商业银行开始减少手中的债券头寸,但可能仍继续持有城投债等风险评级较低的债券。
国债收益率飙升
近期,国债收益率再度大幅飙升。比如,11月20日发行的10年国债收益率达到了4.77%,这也是2004年以来的最高点,也高于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说,国债一直被认为重要的安全资产,其收益率大幅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的恐慌。这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通胀压力可控、主要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显得更加明显。
“债券收益率上升的原因包括:近期债券发行规模显著增加;相对于政府和企业债券,银行对高收益的非标信用产品偏好上升。”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
就短期的供需失衡来看,供给方面,四季度计划发行的国债规模较去年同期几乎增加了50%,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计划也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0%。此外,由于年中发生的流动性冲击,一些本应在三季度发行的企业债被推迟到了四季度。而四季度银行对债券的配置需求通常较弱。此外,央行也有意通过“锁长放短”的操作推动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
银行减少债券头寸
传统上来看,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养券”的国债交易策略,即,银行以7天回购利率借入资金,并用来购买长期限国债,然后再以国债作为抵押借入资金,并再度买入债券,通过这样的方式,银行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杠杆率,如果7天回购利率保持在低位运行,那么银行通过这样的交易策略也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然而,随着6月以来资金成本不断上升,这样的一种交易模式也不再赚钱,对资金成本相对敏感的商业银行则选择开始降低国债的持仓量。
有银行人士透露,由于“养券”不再赚钱,同时风险更高,但银行仍持有大量城投债券,与此同时却大量抛售收益率较低但风险也较低的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劣质资产驱逐优质资产”。
刘利刚认为,监管希望银行去杠杆化,但银行却开始减持国债资产。由于城投债券收益率高、期限长、流动性差,贸然抛售这些债券只会导致市场出现崩盘。同时由于政府兜底,大量城投债券的风险也被认为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可以在控制风险同时仍然取得较高收益。此外,通过减持国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迫使国债被更加合理的定价。
“信用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可能导致银行债券需求下滑。”汪涛认为,随着近期表外信贷的快速发展,银行能够、并且正在把越来越多的流动性投向第三类资产——同业资产或非标债权,这些资产可以提供比债券更高的收益率。受此影响,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上扬在推高银行资金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在(非标)信用市场中寻求高收益产品,而不是去配置传统的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