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结果引发市场关注:70款抽样产品中,有25款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不乏WE、ZARA、hotwind、马莎、GUESS、paulfrank等知名品牌。这已不是“快时尚”服饰第一次被曝光有质量瑕疵,可购买“快时尚”的消费者依旧数量不少。这是因为针对“快时尚”的监管力度不够大?还是消费者“人傻钱多”?
曝光的缺陷都是多年“硬伤”
此次比较试验中,中消协主要对产品标识、成分含量、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起球、撕破强力等项目进行专业检测。不达标产品主要存在纤维成分含量名实不符,甲醛含量、pH值超标,色牢度不达标等问题。
在纤维含量方面,问题最严重的属URBANRENEWAL品牌。该品牌一款女装长裤明示面料为85%棉、10%锦纶、5%氨纶,实测结果没有任何棉的成分。WE、GB、promod、b+ab、Mango等品牌则被发现纤维成分的实际比例与标注比例有差距。
在甲醛含量和pH值方面,MARKS&SPENCER品牌的裤子被检出甲醛含量超标;ZARA及hotwind品牌的裤子被发现pH值超标。
在色牢度项目落马的品牌更多,包括GUESS、Semir、ZARA、GB、FOREVER21、paulfrank等。
业内人士指出,以上三个问题反映出面料依旧是“快时尚”的“硬伤”,因为在前几年曝光中,“快时尚”的问题也集中于此。以上问题与它们采取的全球采购、全球生产模式不无关系,这些品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产品生产周期短,部分面料质量检测不严,导致问题产品上市。此外,不够本土化也产生了不达标产品,例如有的面料指标在国外市场可能符合当地标准,但在中国就属于不合格范畴。
查出小问题不等于将来没大问题
奇怪的是,“快时尚”屡被曝光,消费者却依旧买单。时尚业观察员王林今指出,出现这一怪相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对“快时尚”品质过于宽容;二是“快时尚”还没有出现“致命问题”。
王林今指出,“快时尚”的产品特点是更新换代速度快,消费者今年买的衣服可能穿一年,明年就不要了,所以不会在乎它的质量究竟好不好;更何况类似纤维成分的问题,消费者靠眼看手摸根本发现不了,也就使得这些面料问题得以蒙混过关。至于“致命问题”,王林今解释,这是因为“快时尚”被发现的面料问题还没有引发严重的“穿着危机”:“曝光的三个指标中,纤维含量主要影响穿着舒适感、色牢度不达标引发产品容易褪色,最严重的当属甲醛和pH值超标,但也只会引发少数人皮肤不适等病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之前上海的“校服事件”,当时被曝光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有致癌可能,所以消费者会十分关注。
王林今认为,消费者目前的“宽容”并不代表“快时尚”就能高枕无忧:“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连续查出的面料品质问题其实反映出“快时尚”的质管体系不够完善,全球采购、全球生产的模式在符合中国标准上仍有漏洞;尤其在规范面材料采购上,改进空间不小。一旦在面料上出现“致命问题”,此前积累的品牌忠实度就会一夜倒塌。
中消协也建议,“快时尚”必须从产业链源头控制纺织商品质量,并将速度一分为二看待:在设计上“越快越好”,前瞻性的潮流设计可以为品牌留出更多的生产和物流配送时间;但在质量监控上,应当严格遵守检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