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的92亿立方米到2017年的240亿立方米,迅速膨胀的北京天然气市场,吸引了国内众多能源巨头的目光,中石油在这块地盘上“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将生变。
“大力推进北京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撤除篱笆,建立多气源、多主体的保供机制。”在日前举行的“2013北京能源论坛”上,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呼吁,对华北地区特别是大北京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带油气管网,率先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中海油有能力为北京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在此挑战之下,占据天然气八成市场的中石油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公司董事长周吉平在会上也表示,将持续增加北京天然气和清洁油品的供应,将天然气业务作为公司的成长性、战略性工程,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投入。
事实上,这只是国内巨头在天然气市场“圈地之战”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高速增长的现象还将持续数年,而随着管网设施的放开,这一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十面“霾”伏之下,减煤增气已成共识。据北京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印春介绍,按照计划,在未来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北京要削减1300万吨煤。要达到这一目标,北京将建设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在2017年全面关停燃煤电厂,大幅压减工业用煤,同时多头并举治理全市的高污染散煤,“今年开始推广优质无烟煤,每一吨市政府给出200元人民币补贴。”
削减燃煤之后,北京将用天然气作为主要替代能源,未来将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两大环线”的“多源多向”燃气供应输配体系。到2017年,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达240亿立方米,占北京全市能源比例将从目前的14%左右升至35%,成为第一大能源。
如此巨大的天然气市场空间,自然引来众多的分羹者。但目前中石油依靠其产量、管网资源、中亚气的独家进口权等,仍然在北京乃至全国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据周吉平介绍,目前中石油国内长输管网达4.1万公里,占全国的77%。其中,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大唐煤制天然气管线,唐山LNG管线和大港、华北储气库群输气管线,是向北京供气的主要管道。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国油气管网初具规模,但目前部分地区油气管网呈多头建设、重复建设的态势,管网所及市场垄断局面随即形成,需统筹协调的工作越来越突出。”王宜林在“2013北京能源论坛”上直言。他建议,华北地区特别是大北京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带油气管网,率先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在此基础上创新运营模式,为北京地区清洁能源有序保供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在呼吁放开市场和管网建设的同时,中海油试图借助其所领先的LNG(液化天然气)进入北京市场。王宜林提出,应大力推进城市机动车的液化气加注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液化气加注业务。他表示,中海油日前已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完成了增持澳大利亚昆士兰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权益交割,2020年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到2030年将达到6000万吨,“中海油在天津等地的LNG项目,将持续为北京提供可靠的天然气能源”。
据了解,中海油正在打造的沿海天然气大动脉,将纵贯吉林、辽宁、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而在本月21日,中海油天津浮式LNG接收站正式投用,下一步进军北京市场无疑顺理成章。
有此谋划的并不止中海油一家。中石化也正在加速天然气全产业链布局,在上游争抢海外气源,下游“跑马圈地”LNG加气站。同时,在常规天然气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中石化开始在煤制天然气、生物沼气等方面发力。
发改委运行快报统计,前三季度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208亿立方米,增长13.5%,其中三季度增长12.6%。“受到冬季供暖以及发电需求增长影响,第四季度天然气消费量或将迅猛增加,预计2013年天然气表观消费将达到1700亿立方米。”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认为。
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国内天然气需求达到2500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气和天然气汽车用气复合增速将分别高于8%和29%,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尽管目前天然气进口和LNG加气站运营仍然亏损,但在消费需求两位数增长和天然气价格上涨预期之下,仍将会有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就《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监管办法》)征求意见。根据《监管办法》,油气管道未来将对第三方市场主体开放,能源局将加强对管道的监管。据了解,《监管办法》前期程序顺利的话,明年起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