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行业“百家争鸣”,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彩电企业抢夺客厅主导权,而电视企业“拒做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互联网企业涉足电视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企业应如何应对电视行业的变革?《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先生。
“客厅革命”的观点很狭隘
《经济参考报》:随着电视产品的快速智能化,电视企业、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大屏幕产品抢占客厅,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客厅革命”,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罗清启:我个人认为,“客厅革命”这种观点很狭隘,这是用电视人的视角来看电视,而不是用户的视角来看电视。
从电视人的角度来看,智能电视增加了传统电视不具备的娱乐交互功能,将互联网从书房接入了客厅,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电视还在客厅原来的位置上,其位置和角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革命。
电视的真正革命应该是“去客厅化”,今后智能电视将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仅局限于客厅,还将包括卧室、厨房、书房、洗手间甚至是汽车等移动场所。电视将迎来一个泛化的时代,出现在所有你需要获取信息的地方。从这个层面来看,电视业不存在“客厅革命”,真正的革命应该是“去客厅化”。
“盒子”价值不如当年的VCD
《经济参考报》:行业内“盒子”层出不穷,比如乐视盒子、小米盒子、百度影棒等,普通电视通过盒子就可以实现更多功能,您怎样看待盒子的发展趋势?
罗清启:盒子是企业对电视进行功能改造的一个工具,但它并没有创造出独特的用户价值,从某种程度上看,它的价值还不如当年的VCD、DVD。我们回想一下,在电脑、手机等设备没有进入家庭的年代,VCD、DVD最大的价值是实现了节目的定制化,消费者想看什么就可以播放什么,打破了电视台线性节目供应,所以,这类产品当时广受欢迎,成为电视伴侣几乎家家必备。
现在再来看各企业推出的盒子,它将互联网内容移植到电视上,试图对电视进行电脑化改造,看起来是丰富了电视的内容,但它所提供的内容我们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都可以轻松得到,与当年VCD、DVD带给用户的独擅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当前信息环境下,电视盒子并没有创造出独特的用户价值,不可能成为电视的新伴侣,各企业推出盒子的市场反应也验证了这一点。
电视不会消亡将更具活力
《经济参考报》:有观点认为,电视的概念正在弱化,正像手机一样化身为互联网的一个终端,未来将像收音机、胶卷这类产品一样消亡,您认为会是这样吗?
罗清启:我个人认为,电视与收音机、胶卷这类产品的命运截然相反。收音机由于功能单一,被功能更为丰富的电视替代了,现在主要存在于汽车等移动设备上;胶卷先是被数码相机取代,现在数码相机的功能又被整合到手机、PAD等设备里。这两者的消亡都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孕育出了功能更丰富的产品。
电视与收音机、胶卷不一样,它的真正普及还没有开始,今后将借助技术的力量得到全面爆发。正如前面所说的,未来被称为电视的产品越来越多,比如在出租车上的小屏幕我们称之为电视,在商场里用于展示产品的大屏幕我们也会称之为电视,这样一来,电视概念不是消亡,而是更具活力,这些泛化的电视产品之间也会形成多屏互动的局面,带给消费者更大的便利。
电视将消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经济参考报》:国内外互联网企业争相涌入电视行业,纷纷推出低价电视产品和盒子,试图用互联网改写电视行业,您怎样看待电视“触网”的发展趋势?
罗清启:电视“触网”仅是变革的第一步,最核心的变革不是网络化而是社交化。今后的电视产品将无处不在,并且高度智能,会成为人类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端,让用户以它为中心组建生活圈。电视网络化只是手段,而社交化才是最终目的。
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未来电视将消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生活半径在一定程度上由电视决定。一方面人们可以用电视实现与远方亲人的“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电视能实现人与机器的全面交流,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与一切人化的智能设备进行互动;同时,电视借助后台数据库,就像身边的隐形“智多星”一样,随时解答用户的疑问并满足其需求,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好助手。
行业主导性力量还未出现
《经济参考报》:目前电视行业多股力量并存,比如彩电商、内容提供商、电商等,它们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错综复杂,您认为哪类企业能主导电视行业格局?
罗清启:目前电视行业的状况确实是“百家争鸣”,但能主导行业格局的力量尚未出现。从产业趋势来看,未来的主导力量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企业形态,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各自为政的,消费者观看某个节目或者获取某类信息并不在意信息来自哪个企业,而是企业能否为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我认为,未来主导这个行业的力量一定是能整合各方服务的、类似于搜索引擎功能的“用户窗口”平台。互联网时代的谷歌、百度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各类门户网站再强大,也会成为搜索引擎的内容提供商。不管是传统电视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谁能率先搭建出这样的开放性平台,谁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导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