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明确指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其中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三大内容。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认为,开放促进改革,先行先试的自贸区作为试验田,未来将多点开花,成熟一个批复一个。而在放宽投资准入领域,金融改革将是外资进入中国和人民币对外投资的重要先锋。
数量:未来或遍地开花
《决定》指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对此,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表示,在这样一个重要决议中专门有一段对上海自贸区的强调,说明上海自贸区建设非常重要,列入了未来10年改革的重大日程,是服务于改革全局的。
刘胜军认为,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可能会有更多的地方开展自贸区试验。“现在已经有广东等地方在申请,我想接下来中央可能会再批一些自贸区。”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自贸区扩容是此次三中全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环节中呈现的一大预期。“未来,自贸区将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一样,除了上海,其他地区也会增设一些自贸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开放。”
事实上,在上海自贸区方案通过后,包括天津、重庆、舟山、广东前海、横琴等地区均纷纷表示要申报自贸区。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天津滨海新区已完成所有申报自贸区的文件,而广东的粤港澳自贸区草案已上报中央。
“自贸区不会只有上海一个,天津、重庆等地都在申请。”林采宜认为,自贸区会是未来一个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模式,或试验田。它可能会遍地开花,成为很多省市带动当地经济对外交流的试验田。
刘胜军则认为,接下来即使要批,相关部门也可能会等上海自贸区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之后,才考虑增设。“如果上海的方案都没有搞得很清楚的话,其他地方仓促去搞自贸区是比较盲目的。”刘胜军称,“更重要的不是把上海的经验拷贝到天津、重庆或者广东,关键是要把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拷贝到全国,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另一位券商人士也表示,短期内跨区域推行与上海模式一致的自贸区可能性不大,但根据地方特点,利用地方区位优势的特色自贸区或会陆续申报。
模式:多元化与开放合作
除了数量、地域方面的扩容,专家还普遍认为,《决定》精神显示未来自贸区在发展模式上也会多元化。
在加快自贸区建设方面,《决定》提到,要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林采宜指出,“自贸区模式会多元化。比如说一些内陆延边地区,将以双向投资和贸易为主,但是上海将以金融和航运为主,不同的口岸和不同的自贸区,特点不同,模式也会不一样。”
“市场现在对上海自贸区非常期待,希望接下来的金融改革能取得比较大胆的突破。我们都在等待具体细则的出来。”刘胜军说。
在加快自贸区建设方面,《决定》中还有一句表述颇为引人关注,即“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林采宜认为,该条内容颇具看点,“预期将来我们在离岸金融中心这块,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可能和上海自贸区之间会发生对流。”
目前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资金池约为1.2万亿元,其中香港占9000亿,占整体的75%。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香港,人民币可投资的产品非常有限,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最急迫的举措之一就是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
林采宜认为,在《决定》内容预期下,预计境内与港澳台地区在外贸、金融合作方面会有新的更具体的政策出来。“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港澳地区的机构到内地,把人民币流通到内地来,还可能有一些港澳地区的金融和贸易机构到上海自贸区来设立金融机构。”
外资:准入与国际接轨
除了加快自贸区建设,《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另一大亮点是放宽投资准入。《决定》指出,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放宽对外投资是开放经济背景下顺理成章的,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这说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在国际收支平衡上的驾驭能力更强,不惧怕外资对重要经济领域产生冲击。
服务业是放宽外资准入的重要领域,《决定》规定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外商服务业在华的交易规模没有优势,放宽准入不担心市场被垄断。”梅新育说。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综合室主任王海峰对此表示,确定领域之后,政府审批环节可以剔除负面清单中的很多项目,改革头绪更清晰,行政效率也更高。
在放宽投资准入方面,《决定》中还包括“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王海峰认为,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放开投资既包括外资进入,也包括国民自由出去投资,实质上就是“资本账户的放开”。在投资自由化引导下,允许以创新方式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投资。“对外投资不外乎三种,绿地投资、股权投资和利润再投资,而利润再投资通过离岸金融可以规避现有监管体制,放开之后,监管反而更方便。”
关键:金融领域开放
对于《决定》中提出未来要考虑发展多边和双边的区域开放合作,刘胜军认为,这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中国和瑞士已经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而未来可能会和很多国家地区签订这样的协定。
“区域协定是以另一种形式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继续向前,因为多哈回合迟迟没有进展,全世界等不及了。”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对上证报记者如是说。
《决定》提到,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对此,王海峰认为,要用新的机制,包括最近提出的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双边或区域、多边合作全面推动开放。而近些年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超出过去单纯的贸易范畴,既包括贸易也包括投资,更应该向金融领域延伸。
他表示,对外资开放的首先应该对内资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加快对民资金融机构开放。以民资为主题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多支持民企到海外投资。“未来,在贸易领域,通过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对国际贸易再融资和再保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享受同等待遇。”
林采宜也认为,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不像以前那样,完全建立在商品流通的基础上,而是可能会有多种形式,有的地方以服务贸易为主,有的则以金融开放为主,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要素流动形式都可能出现。这也是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
■各方声音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
在这样一个重要决议中专门有一段对上海自贸区的强调,说明上海自贸区建设非常重要,列入了未来10年改革的重大日程,是服务于改革全局的。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可能会有更多的地方开展自贸区试验。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
自贸区扩容是此次三中全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环节中呈现的一大预期。自贸区不会只有上海一个,天津、重庆等地都在申请。自贸区会是未来一个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模式,或试验田。它可能会遍地开花,成为很多省市带动当地经济对外交流的试验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放宽对外投资是开放经济背景下顺理成章的,也是投资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这说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在国际收支平衡上的驾驭能力更强,不惧怕外资对重要经济领域产生冲击。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综合室主任王海峰:
与发达国家接轨,放开投资既包括外资进入,也包括国民自由出去投资,实质上就是“资本账户的放开”。在投资自由化引导下,允许以创新方式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投资。对外资开放的首先应该对内资开放,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加快对民资金融机构开放。以民资为主题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多支持民企到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