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11-18   作者:记者 李建平/哈尔滨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低出高进与以购代采 2.低端开发严重 产能过剩凸显 3.战略资源吸引全球目光 4.一些地方中出黑芯大米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我国石墨产业正经历着与稀土产业一样的窘境: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等,致使石墨这一战略矿产资源低价流失海外,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
  石墨是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可广泛应用于新兴材料、机械、能源、国防、航天工业等领域,是我国继稀土外的又一优势矿产。我国作为石墨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探明矿石储量约为20亿吨,占世界石墨储量的72%;黑龙江省石墨资源储量占全国60%以上。
  有专家担心,按照目前开采方式和速度,几十年后国内已探明石墨资源将消耗殆尽,到时中国将从国外高价进口石墨,由石墨大国变成石墨贫国。

  “低出高进”与“以购代采”

  业内人士介绍,虽然石墨资源比较珍贵,市场未来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石墨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不佳,大量优质天然石墨初级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口,发达国家在实施储备之余,将其加工成高端石墨产品再高价返销国内。
  “外国人把咱们的石墨原料加工成高端产品再以几十倍的高价卖回来,真的让人很痛心。”我国天然鳞片石墨主要供应商之一黑龙江奥宇石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金柱说,他们的产品有一半以上直接或间接销往国外,这些石墨初级产品大约以三四千元一吨价格出口后,被加工成12万元一个的人工心脏膜瓣或者氟化石墨等高端石墨产品,再被国内进口。
  黑龙江省石墨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育群介绍,石墨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我国约有近千家石墨企业,主要生产中低档的高碳石墨、高纯石墨、微粉石墨及可膨胀石墨等产品。这些石墨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目前出售价格为每吨2000元—4000元,但经过外国提纯加工再进口中国,每吨价格达10万元—20万元。
  黑龙江省石墨行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主要石墨生产国有中、印、巴、加、朝等国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是世界石墨主要消费国,石墨需求量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80%。
  黑龙江省科技厅、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介绍,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石墨矿藏,但考虑到其重要性、稀有性以及开采的环境成本,都把本国石墨资源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储备,限制开采,转而从中国等其他国家低价进口石墨初级产品,用于生产或储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认为,由于我国并不掌握石墨深加工核心技术,而先进石墨加工技术被美日欧盟等少数国家垄断,导致我国石墨资源“低出高进”,外国“以购代采”的状态长期存在。

  低端无序开发严重

  业内人士指出,以黑龙江为代表的我国石墨产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低端产品恶性竞争、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不加以规范和管理,几十年后可能使我国由石墨大国变成石墨贫国。
  我国石墨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恶性竞争的情况比较突出。黑龙江省石墨行业协会会长韩玉凤说,我国石墨企业布局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产量多,企业互相压价,市场秩序混乱。尤其石墨产品经过2010年、2011年热炒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区产能快速、无序增长,低端产品开始以低价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中国石墨之都”鸡西、“中国石墨城”萝北等地看到,这里部分石墨采选企业使用的仍是二三十年前的设备和技术,能耗高,污染重,生产效率低。
  鸡西市发改委副主任黄祖文介绍,国内石墨企业的采矿、选矿工艺几十年没有大变化,不少石墨企业处于“小、散、乱”生产、加工状况,环保问题突出。而工艺及设备的落后,造成石墨浮选回收率不高,排放的尾矿中仍有不少石墨,造成资源浪费。
  黑龙江省石墨产区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当地石墨资源滥采乱掘、采富弃贫、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开采和加工呈现无序化状态。即使在资源统一规划开采的萝北县,也存在石墨选矿生产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此外,受资金缺乏、人才短缺及国外技术垄断等因素制约,我国石墨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应用产品开发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优势不强。作为产品技术研发主体的石墨企业,缺乏技术研发创新意识,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鸡西为例,参与协会调查的37户石墨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投入的仅有4家,研发费用仅为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3.8%。
  一些专家担心,我国虽然是世界石墨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但石墨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最多20年,国内已探明石墨资源将消耗殆尽,到时中国将从国外高价进口石墨,由石墨大国变成石墨贫国。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韩玉凤作为黑龙江省石墨行业协会会长,也是黑龙江省人大代表。近年来,她利用自己的这些身份在不同场合,通过各种方式向上级部门呈报关于“保护石墨矿产资源,调控产能产量,维护市场稳定”的建议。
  目前全国石墨产能已严重过剩,黑龙江省也不例外。韩玉凤说,尽管石墨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用途极其广泛,但目前市场还无法实现无限扩张,导致石墨市场形势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即市场需求增加,石墨产品价格上扬,投资资金流入,石墨产能提高,产量增加,继而出现供求失衡,价格下跌,市场低迷,产量价格双双滑落,行业效益低迷,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跌入谷底。然后随着市场需求改善,又开始新的循环,基本上是3至5年一个周期。
  据黑龙江省石墨行业协会统计分析,由于世界经济形势萎靡不振,市场需求减少,石墨部分产品在经历了两年的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扶摇直上的辉煌后,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下滑。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石墨产业发展将以资源高效利用、精深加工为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更加明显,主要产区政府对石墨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是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大型骨干企业,淘汰落后小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朝着精深加工产品及制品方向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将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石墨深加工高端、核心技术将成为石墨产业核心企业角逐的中心战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将成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出口形势将发生新变化,限制原矿及初加工产品出口,鼓励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战略资源吸引全球目光

  陈育群分析认为,随着现代工业风起云涌与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石墨越来越重视,国际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使得石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第一,天然石墨资源分布不均,大中型石墨矿集中分布在少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石墨资源开发政策转变,石墨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供给量将受到影响,石墨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上受控矿产。
  第二,高新技术、战略新兴领域将会为石墨创造更广阔发展空间。特密高石墨和碳化学公司、西格里炭素集团等少数跨国公司已开发出众多高技术含量的石墨深加工技术与产品。随着世界技术进步,石墨新材料应用更加广泛。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将加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统一市场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为发展石墨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尤其是石墨烯的出现,已经引起全球研究热潮,甚至成为带动新的科技革命的热门材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等介绍,有一种呼声认为将来石墨烯可替代硅,成为微纳电子工业的支撑材料。石墨烯应用在芯片领域,可以将大幅提高速度芯片;制成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能够大幅提高电池性能;制成的超级电容器,充电时间只需1毫秒。
  专家分析,目前石墨烯尚未形成产业化,而一旦量产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石墨巨大的价值一经挖掘,投资资金将会蜂拥而至。

  保护性开发刻不容缓

  业内人士认为,要确保石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国家借鉴稀土资源管控模式,从全国范围内调控石墨产能,鼓励科技研发,统筹规划石墨产业发展。
  “统筹规划石墨产业,保护性开发石墨资源是当务之急。”韩玉凤说,政府部门应对国内石墨产业链上下游的产能合理规划,加大对资源掌控力度,提高全产业利润和竞争力,建立合理的石墨价格管控机制,避免恶性炒作和价格战。借鉴稀土资源的管控经验,严格调控产能产量,维护市场稳定。
  黄祖文、陈育群认为,要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精深加工方面加大力度。全国各地要严格执行《石墨行业准入条件》和《石墨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杜绝石墨采选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能耗高、产量低,产品回收率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有计划地关停并转。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央企和其它大企业采取收购、兼并、联营等方式整合石墨采选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增强行业发展后劲。
  黑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应该在黑龙江省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不断提高我国石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石墨产业科研水平和国际地位。

  第一现场
  “石墨之都”见闻——
  一些地方种出黑芯大米
    记者 李建平 哈尔滨报道

  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及萝北县石墨主产区附近的村屯,这里的植物叶片一般呈黑绿色,太阳一照轻微反射亮光,鸟类与其他地区相比显得又小又黑。
  当地居民王延福说,他们院里种的蔬菜上面都是石墨灰,洗五六遍才能吃,衣服和被子都不敢在外面晾晒。人只要在外面走一圈,身上就落一层石墨灰。
  我国石墨资源储量丰富,黑龙江省石墨矿石储量约占全国六成以上。鸡西市和萝北县拥有亚洲较大的石墨矿,被称为“中国石墨之都”“中国石墨城”,吸引了不少石墨开采加工企业。
  《经济参考报》在当地采访发现,乱采滥挖、无序开采甚至盗采资源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石墨企业产生的大量粉尘已经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一些地方连种出的大米都是黑芯的。

  “吃的大米是黑芯的”

  在鸡西市麻山区车站委居民杨玉英家里,虽然窗上遮了一层塑料布,但屋内窗台上还是积着一层石墨灰。
  杨玉英说,她家周围有3个石墨厂,产生大量石墨粉尘,飞得到处都是,根本不敢开窗户。晚上用手电筒向天上一照,石墨粉尘就像下小雪一样,第二天早晨起来,无论车上还是房子上都是厚厚一层石墨灰。
  石墨粉尘严重影响了当地种植业。原鸡西市东麻山区石墨矿职工尹言胜抱怨说,矿区周围种植的水稻整个生长期都受石墨粉尘污染,导致大米根本卖不出去,只好自己吃,“我们吃的大米都是黑芯的”。
  萝北县云山林场部分居民反映,当地人做过估算,石墨厂附近土地平均每公顷玉米地比其他地方少产近2吨;当地种植的木耳,很容易腐烂,有些根本长不大。
  据透露,针对石墨粉尘污染,鸡西、萝北石墨产区附近居民多次向省市相关部门反映,但始终没能得到彻底解决。
  当地多位群众说,只要有市级以上领导来检查,这些石墨企业总会提前得到消息,停工或者半停工,限制粉尘排放。企业还会提前对当地主要街路进行清扫,有时会雇佣群众的机动车在后面绑上大功率吹风机,将路面上的粉尘吹走,甚至调来县区的洒水车清洗路面,给领导呈现一个干净整洁的矿区。但领导走后,一切污染又恢复,老百姓依然受苦。

  “山皮”被挖开 植被遭破坏

  在鸡西等一些石墨产区,乱采滥挖、无序开采甚至盗采资源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鸡西市恒山区和麻山区两大石墨主产区,《经济参考报》记者租用摩托车等临时交通工具深入矿山进行实地采访,只见不少地方“山皮”被挖开,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岩石留有被大型机械挖掘的痕迹,这些矿坑成为青山绿水间一个个刺眼的“伤疤”。
  鸡西市柳毛石墨资源公司退休职工张志坚说,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开采工艺、方式、方法都比较落后,看哪里矿产资源好、易开采,就到哪里开矿,把石墨含量高的矿石运走,一些纯度不高的矿石就废弃,国家资源被大量浪费,看着都让人心疼。
  有关材料显示,2011年前后,鸡西市大约有24个石墨采矿权证,但全市采石墨矿的企业有40多家。目前当地采矿权证正在进行整合,很多证照已经过期,但企业仍在开采资源;此外,一些地区石墨资源的地质勘查资料较少,部分石墨生产企业没有采矿权,无固定石墨矿产来源,促使周边居民受经济利益驱使,乱采滥挖、盗卖原矿后出售,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从事盗卖原矿在这里基本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鸡西市西麻山一位曾从事盗卖石墨资源的居民说,麻山区石墨品质好,易挖掘,当地有些居民会自发到山上勘探,发现品质好的石墨矿后,就会找一些有背景的“社会人”合作开发。这些“社会人”往往与政府监管部门关系密切,他们盗采资源一般没人管。只要将山上这些石头装车运到山下的工厂就可以赚钱。
  据透露,在利益分配方面,发现石墨矿的老百姓一般只拿约10%的利润,剩下90%的利润会被其他利益相关方以不同比例进行分配,一些充当“保护伞”的官员也会从中获得好处。

  遇到大风天就起沙尘暴

  鸡西、萝北等地一些群众说,他们这里没进行大规模石墨开发前,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随着石墨企业增多,生产石墨的尾矿砂堆积如山,遇到大风天就会起沙尘暴。
  今年72岁的李兴国在鸡西市麻山区一家石墨矿工作了30多年,没成想他的生活环境却因石墨开发变得越来越恶劣。他说,他们村几乎被石墨尾矿坝包围了,一到春天经常是大风卷着尾矿砂笼罩整个山村,人出门都睁不开眼睛,身上、嘴里满是细沙子。
  “原本肥沃的农田,建成尾矿坝后就变成了沙漠,太可惜了。”萝北县云山林场职工赵江曾经是当地一个尾矿坝的看护员,他说,按照规定,石墨企业要建尾矿坝,用于收集石墨生产的废水和废渣。当地有些尾矿坝占用的是农田,而尾矿内的淤积工业废料含有化学物质,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废弃的尾矿库就如同沙漠一样荒凉。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云山林场一个石墨生产企业的尾矿库区看到,这个尾矿占地20多公顷,如同一个大型火山口,充满了泥水混合物,散发着刺鼻的油料味道。有多条管道从石墨生产车间延伸到这里,管道内不断流出灰黑色泥浆。在尾矿库外南侧的一个坡地上残留着大量尾矿砂,一直延伸至附近的一个水域,疑似有偷排迹象。
  据当地居民介绍,每当有大雨,一些尾矿库为防止发生溃坝事件,就会将废水、废渣偷排至尾矿坝外,给地下水和河水水质造成隐患。还有少数企业尾矿坝应该清理,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没有清理,也趁政府监管薄弱期进行偷排。
  对于鸡西、萝北等地石墨企业的污染状况,当地居民反映,这些石墨企业一般是当地支柱产业或重点招商项目,当地政府很难对其违法违规现象彻底查处,希望能够由省级或以上政府部门对污染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拿出根治办法。同时,建议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将邻近石墨生产企业的居民实施整体搬迁,以解决环境污染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不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