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习近平在三中全会上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对全会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在说明中,习近平详细介绍了《决定》从起草到完成的全过程以及关于《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他指出,《决定》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各方形成了共识。
可以看出,三中全会已经凝聚、反映了全党、全社会对改革的最大共识,全会的决定不仅有理论高度,政策的突破,更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正加速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要想对利益格局进行深刻调整,使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变化,难度可见一斑。本着对历史和现实负责任的态度,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各方利益诉求,打破利益藩篱,让社会共享改革成果,才能激发群众的热情和活力,形成改革的共识。
当然,改革不可能在推出时达到社会满意度的最大化,各个利益阶层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会对自己所关注的矛盾的作出不同的解读。如何分辨民意所向,就成了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
改革不仅是对领导者的考验,也是对社会理性和成熟度的拷问。说到底,改革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改,人民的感受应该是改革质量的终极标尺。拉长历史坐标,在过去35年中,改革之所以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支持,最关键的就在于改革的确成功了,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给了全体人民感同身受的好处。
确实,改革不能只带来一时的短期好处,而应释放长期可持续的红利,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三中全会《决定》的出炉,也再次表明务实改革才是中国发展的明智选择,通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方位改革为未来“埋下”稳定的基因,这才是推动中国不断前行的持之以恒的动力。
习近平在对《决定》的说明中表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
的确,在这跨时代的节点上,稳定、可预期的改革意味着更多的政治担当。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岁月中,如何凝聚共识,将改革扎实推进,才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