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去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中国海洋发展水平几何?如何审视海洋发展动态?海洋强国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作为海洋经济的“风向标”,在6日开幕的2013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国内海洋资讯和研究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中国首个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带来解读。
首个海洋发展指数出炉树“风向标”
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与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6日在论坛上联合发布《新华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3)》。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1年间,新华海洋发展指数年均增速为23.18%,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52%的增速。其中,2009年-2011年中国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策因素作用效果较为突出。
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董事长曹文忠表示,新华海洋发展指数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下,指数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显示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及抗冲击能力。
据介绍,新华海洋发展指数用来衡量中国海洋事业整体发展程度,由终端指标、控制因子层面指标和基础数据层面指标构成,所有指标数据均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公开资料。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表示,新华海洋发展指数为国内第一个公开发布的海洋发展指数。
四个子指数审视海洋发展动态
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文龙介绍说,根据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四大原则,新华海洋发展指数从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资源和海洋综合管理四个子指数进行刻画。
报告显示,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在不断改善,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三大产业)增长幅度超过传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表明中国海洋产业正向高水平化方向转变。
科技创新方面,海洋科技创新子指数自2008年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海洋科技产出与投入比不断提升,剔除两者之间2至3年的时滞差异,中国海洋产业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有所提升。
2006年至2011年,海洋环境资源子指数历经2008年至2009年低谷后逐渐上升。其中,资源禀赋状况基本稳定,石油可采储量稳步上升,海洋灾害损失逐步下降,但重度污染海域占海域污染总面积比重呈现较大幅度上升,污染治理效果有限,健康海域持续下降,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洋综合管理子指数则反映出中国海域综合逐步完善,海上执法能力增强的趋势。2006年至2011年间,中国确权海域面积(项目用海面积)有所下降,海域使用金增幅显著,表明当前中国海域利用活动以重点地区、优质海域为主,开发活动集中于等级较高海域,且开发方式以填海造地用海等用海类型为主。中国海域执法方面,执法检查次数显著增加,但发现违法行为次数降幅不显著,显示出中国加强海域管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决心和艰巨使命。
海洋强国战略带来哪些机遇?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必要建立国家海洋发展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从战略高度和国际视野审视中国海洋发展动态,为经济社会各方面提供决策支持,中国海洋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周文龙说。
报告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海洋强国已形成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体系,在构建海洋管理体系理论基础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海洋管理实施框架和方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协调部门间、地区间合作机制,开展精确的海域区划,使其海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与之相比,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较之国际海域发展状况,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过多考虑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没有形成完善的海域管理体系,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报告认为,2012年,中国将“海洋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这为中国海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等五个海洋经济试点区。
报告指出,中国五个海洋经济试点区的建立有效完善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格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但产业结构有待改进,管理体系尚待完善,科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中国海洋开发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