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再造监管新理念
2013-10-31   作者:项峥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基金近日在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正式上线,有望继“余额宝”之后引发新一轮的互联网金融热潮。从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到P2P、众筹模式的风生水起,再到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业的主动融合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发起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用问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能有效降低信用交易成本,具有传统金融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触网”,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放心保)、网上支付等业务日趋成熟。据不完全估计,发达国家85%的银行提供网络金融服务。除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延伸外,美国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如SFB、Telebanc、NET BANK等。其中,NET BANK已发行上市。德国的Entrium也是一家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没有营业网点,没有分支机构,依靠电话和互联网营销,客户数接近上百万。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

  我国互联网金融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电子银行、手机银行、互联网支付等业务发展迅速,P2P和众筹等国外互联网新兴业态在国内也相继出现。为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一些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成本优势,发展网络贷款业务,推进互联网金融商城建设。

  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交易便捷性、虚拟性与安全性,也使得金融风险传播的速度与范围更难控制,这也在倒逼传统金融监管理念革新。在传统金融模式下,机构监管是审慎监管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中介作用淡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是重要基础。在互联网上,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及商业机密更容易被泄露并传递。即使不考虑互联网金融影响,传统金融业已呈现出混业经营发展态势。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业内融合将会加快,非金融与金融业态界限将更加模糊,分业监管体制将不合时宜,囿守于金融机构领域的监管将会留下监管真空。因此,基于功能监管的大金融监管将成为主流。由于互联网交易无纸化、交易记录修改可不留痕迹,而且业务数据瞬时波动巨大,传统上依靠查询书面凭证、业务数据监测的监管实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成了石器时代的工具。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尚有迹可循,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看似与金融无关的病毒、网上诈骗,均有可能蔓延并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且监管当局无法及时预警。此外,互联网金融跨国交易更隐蔽、快捷,更易脱离监管当局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监管难度陡增。金融监管当局不仅要参照传统监管标准实施一般性风险监管,还需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与特点,加强网络技术与安全的监管,确保交易过程安全,网络业务数据可靠。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摸索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巴塞尔委员会对网络银行监管制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内容。从各国情况看,主要是强调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并对安全技术提出要求。以美国为代表的监管,侧重于补充新法律,使原有监管规则适用于网络电子环境。而欧洲监管当局则致力于提供一个清晰、透明的法律环境,坚持适度审慎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作为新生事物,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临波折不可避免。在国外流行的网购曾一度在我国水土不服,经过几年的顽强发展,网购已成时髦的购物模式,推动京东成为巨型企业。因此,监管部门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调查研究,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经验,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允许监管规则适当突破,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腾出空间,已是势在必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马云强推“来往”意在为IPO讲故事 2013-10-31
· 互联网金融再造监管新理念 2013-10-31
· 互联网金融望纳入国家政策视野 扫清产业发展阻碍 2013-10-31
· 互联网新贵搅局银行业 仍待告别“野蛮生长” 2013-10-30
· POS理财汇付天下生利宝即将上线 2013-10-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