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内部最大银行与其它银行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最大几家国有银行似乎都有相当雄厚的资本,但更加灵活的中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却岌岌可危。
部分原因是四大国有银行能够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受益。另一个原因是中型银行大多选择了激进的增长模式,很多情况下甚至超出了自身资本实力所能支撑的程度。
根据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在2018年之前,中型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至少要达到8.5%,较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至少要达到9.5%。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已为此做好了准备。周四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9月末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0.9%和10.6%。而作为中国最大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只有8.2%。
另一家中型银行招商银行在刚刚筹集到人民币338亿元的新资本后将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至9.4%。不过,目前还不清楚这样的资本充足率能保持多久。如果招商银行的资产扩充速度继续快于留存收益的增速,那么其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升幅将难以达到要求。截至9月末,招商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同比增加24%,而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6%。
上述资本比率都是假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呈现了其全部信贷风险。但无论是就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而言,都很少有市场人士相信这就是真实情况。
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9月底,该行的表外理财产品价值人民币5096亿元,相当于股东权益的近200%。如果这些投资开始出现问题,该行可能会面临将这些资产转入表内并将这些客户全部变为储户的压力,而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可能会迅速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