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中国品牌文化影响力逐渐“西进”
|
|
|
2013-10-29 作者:关欣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日前刊文说,尽管目前中国在输出自有品牌和文化方面进展缓慢,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实力,中国对外输出文化和生活方式只是时间问题。一些中国的消费风尚已经开始渗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地对美国消费者产生影响。文章题为《中国制造在今天》,摘要如下: 从服装到玩具,“中国制造”的标签无所不在,尽管如此,一直以来中国在输出自有商品和文化方面进程却很缓慢。 国际市场营销公司HD Trade Services今年4月份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品牌一无所知,只有6%的人能够说出一个中国品牌。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商业项目总经理邝铁诚说:“品牌推广对于以前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一直在为沃尔玛和苹果之类的公司制造产品,但却没有形成多少自有的品牌。” 但这一状况正在发生着改变。中国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的宣传口号是“为了行动派”,其巧妙的营销策略与耐克的“想做就做”可谓异曲同工。邝铁诚说,两者都是更注重建立品牌认知度,而不是仅仅宣传产品的各种功能。联想在2005年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时就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其他在美国崭露头角的中国品牌还有消费电子产品企业海尔,以及青岛啤酒。 鉴于中国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专家表示,这个国家对外输出文化和生活方式只是时间问题。市场营销企业富豪调研公司的总裁米尔顿·佩德拉萨说:“中国的企业家们并不打算仅仅效仿领先者,中国人相信他们能够创造出与西方同行旗鼓相当乃至超越他们的品牌。”事实上,从足疗中心到珍珠奶茶,上海、北京和香港的消费风尚已经渗入到了美国的购物中心。 以下是五个方面的消费风尚,因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它们正越来越多地对美国消费者产生影响。 电影情节。BoxOffice.com的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菲尔·孔特里诺说,“好莱坞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电影如何在中国上映”,“未来几年内,中国将会超过北美成为最大的电影市场,这对于好莱坞的影响将不可小觑”。去年,在翻拍的反映冷战时期的电影《红色黎明》中,反面角色从中国人变为朝鲜人。在科幻电影《环形使者》中,原先很多场景的发生地巴黎被替换成了上海。孔特里诺说,制片人在制作前期就开始顾及中国人的口味,以免损失宝贵的票房。据《纽约时报》4月份的报道,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超级英雄大片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却在规模较小的中国国产电影面前逐渐退败。由于制片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转变势在必行。 更大的智能手机。LaptopMag.com网站主编马克·斯普内尔说,美国正在智能手机尺寸的方面追赶中国。他说,尺寸介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的“平板手机”正流行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在美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斯普内尔说:“因为增大的操作面积很适合汉字输入,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设备既被作为电话也被作为平板电脑使用。” 豪华汽车。今年是通用汽车公司旗下别克品牌成立110周年,但是一些专家说,它的存在大大归功于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估价公司凯利蓝皮书高级市场分析师兼编辑总监杰克·尼拉德说,在2008年经济衰退、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之时,是中国市场支持了别克的生存。在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之后,分析者均指出要优先取悦中国消费者。标致2008年在上海建立了设计工作室,大众集团则在中国的上海和长春拥有两个设计中心。 绿茶。美国茶叶协会执行副总裁彼得·F·戈吉说,绿茶这种饮料在一战前就已经在美国流行起来,如今美国消耗的茶叶大约70%从中国进口。美国消费者每年会喝掉大约30亿加仑(约合114亿升)茶,其中14%是绿茶。戈吉说:“当需求量增加时,中国成功进行了应对。” 商标不明显的设计。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国人的消费大约占据了世界奢侈品市场的25%,居于第一位。而这项调查还有一个更加令人意外的发现:在北京和上海,65%的奢侈品消费者选择商标不太明显的品牌。专家说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显著地体现在美国奢侈品消费者身上,他们通常并不以敏锐细致著称。 此外,以中国为灵感的设计系列亮相于从纽约到洛杉矶的各个地方。时装文化记者、线上文化杂志Of Wit&Will创办人苏济·凯勒姆斯说,汤姆·福特2013年秋季系列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元素为灵感的。她说:“他最贵的衣服是那些绣了中式图样的外套。他从中国流行文化和历史中汲取灵感,并将它们融合在了一起。”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