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关注]警惕职务消费成隐性腐败黑洞
2013-10-24   作者:记者 班娟娟/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在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时通报了中国铁建超8亿元业务招待费的检查情况。从通报结果看,“天价招待费”并不符合规定,其中隐藏着各种怕见光的“糊涂账”。
  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大,部分领导干部开始钻起职务消费的空子,他们把职务消费作为“自留地”,将与公众完全无关的花销也“打包”进职务消费的“筐”里。对此,不少网民认为,职务消费的每一笔小账都关系到作风建设“大账”,“不落腰包的腐败”也会消费民意和社会公正。针对职务消费,网民呼吁要不断细化预算管理,强化公众监督,关紧奢侈浪费和贪污腐化的“后门”。

  公款成某些领导“零花钱”

  有媒体调查发现,某些地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职务消费逾40万元,经济发达的地市更是超过100万元。网民表示,奢靡的职务消费正日益成为隐性腐败的“黑洞”。
  网民“蜗牛”说,100万元放在某些干部身上尚不够一年职务消费,放在贫困地区却足以建造好几所小学。一些干部借职务消费之名铺张浪费,随意透支公款,即使消费金额最终没有落入自己的腰包,其贪腐的性质仍然不会改变。
  网民“老树红茶”说,一些干部不仅大手大脚地“花着”,还明目张胆地“揣着”,公然将公款作为自己的“零花钱”。大到上万元的高档电器、名牌皮包、手表,小到几元的洗漱品、袜子、卫生纸,都被堂而皇之地冠以办公用品之名塞进职务消费的“筐”里,职务消费已经成为某些领导牟取私利和贪污腐败的“遮羞布”。

  “挤出效应”损害群众利益

  网民认为,以职务消费之名行享乐腐败之实,实际消费的是民心民意和社会公正。
  “过度的职务消费,在单位,挤占的是其他干部职工的钱;在全社会,挤占的是人民的财政资源,意味着改善民生财政的弱化。”网民“长沙有北山”指出,这种“挤出效应”,最终将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
  网民“王传涛”则认为,职务消费是一种权力自肥和公然的腐败,与服务型政府完全相悖,也是旧的管理监督体制下权力缺少约束、未在阳光下运行的畸形产物。

  戴上公开监督“紧箍咒”

  不少网民称,一些干部之所以在职务消费方面挥霍无度,是因为不装腰包腐败不会被查处。“很多人都知道,但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愿管。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委不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上级不监督、同级监督不了、内部监督难。”网民“花玉喜”一针见血地指出。
  网民认为,管住职务消费首先须细化标准。目前职务消费开销界定模糊,怎样花钱算恰如其分的公务支出,怎样花钱是大而无当的铺张浪费,界限并不分明。而管好职务消费应推行消费账目公开,强化预算硬约束,细化预算项目。
  除明确标准之外,职务消费还要公开监督,落实执行。只有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监督体系,才能真正给职务消费戴上“紧箍咒”。
  “只有财政预算、结算公开,让老百姓有监督的权力(比如有权质询、有权罢免等),才能使职务消费步入正轨。”网民“张纪潮ss”说。
  还有网民表示,要促使每一笔职务消费花在刀刃上,就要把钱花在明处。只有将应当公开的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开,让群众知道钱谁花了、花到哪里去了,才能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强调阳光监督,让一切都在制度框架内行事。只有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变异的职务消费才会得到有效遏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绝不容忍挥霍的职务消费 2013-08-14
· 职务消费还得刚性约束 2013-08-14
· “包干”能管好没有节制的职务消费吗 2013-08-14
· 国企领导职务消费必须向职代会报告 2013-05-29
· 国资委要求央企控制人工成本 明年职务消费零增长 2012-12-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