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65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带动42万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这就是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五年来的惠农增收成果。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实施的资金打捆使用、项目链条建设、“一对一”资金监管模式,探索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资金投入:变“撒芝麻盐”为打捆使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惠农资金投入力度,如何让资金发挥出最大效能?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长河认为,“撒芝麻盐”式的普惠式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靠天吃饭”等问题,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就是“综合”,就是充分发挥“统筹规划、配套投入、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等优势,把惠农资金打捆用到刀刃上,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项目区得到全面治理、生产条件彻底改善、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
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社员林永华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受益者。针对该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投入财政资金2319万元,通过打机电井,购置抗旱、喷灌、农机具等设备,建设育秧、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生产水平。林永华家的17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不用种地年收入就达到6800元,再加上他和爱人、儿子外出打工,全家年收入超过1.8万元。
据了解,近五年来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共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49个,完成总投资27.02亿元。累计中低产田改造16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3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今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将全力推进“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在五常、延寿、方正等8个水稻主产县,建设8个“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全市力争建设高标准旱作节水灌溉示范区7.6万亩,项目区预计实现新增粮食产量1140万公斤,增效2250万元。
项目建设:变“单打独斗”为产业链条
既要农业增产,还要农民增收,首先必须要打破以往“单打独斗”式的生产项目拉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的弊端。为此,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探索了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合作社、村两委积极参与的产业化链条式的项目建设机制。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扶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3个,其中年利税超千万元的已达14个。全市三分之一的耕地、三分之一的村屯都直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受益。
依靠产业链条式扶持,阿城区的养殖户李万学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带动近千农户致富。阿城区农村素有养肉牛传统,但大多是一家一户的传统粗放饲养,阿什河肉牛养殖公司的李万学当时算大户,年出栏只有800头。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把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龙头,连续三年立项扶持,使企业一跃发展成年出栏4000头、存栏800头的全省惟一供港优质活牛出口基地,并创建了国际知名品牌“金源肥牛”。
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长河表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今年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围绕粮食、肉、蔬菜等区域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五常金福粮油加工、呼兰明达油脂加工、宾县宾西牛业等一批全市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整合农发基金和农业开发资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行列。
为带动农民致富,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将项目扶持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全市探索出了“市场+龙头+标准化有机水稻基地”、“合作社+农户带地入社股份制”、“合作社+农户+有机品牌+市场”的有机水稻集约化种植、“世界500强+龙头+基地+农户”的养殖加工循环经济模式等多种方式。集约化经营、产业化龙头带动65万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培育并形成一批粮食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打造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产地(产品)品牌。
项目管理:“一对一”确保项目质量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是关键。从1988年开始,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就应用世界银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经过25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机制,建立了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评审、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评价等科学先进的项目管理程序,做到了选项立项科学、工程质量优良,实现了投资效益最大化。
为建立确保项目质量的长效机制,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设立督察员“一对一”包保制度。全办选出18名工作人员对8区10县进行“一对一”包保,每年对包保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包保干部对所包区县从项目的申报、施工、检查验收进行全程包保。包保区县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包保干部年终考评直接挂钩,促使包保干部和所包区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严把项目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做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据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长河介绍,在实际工作中,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要求干部“找问题、保质量、强素质”。干部到项目区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用相机记录下施工前的原貌、建设中的隐蔽工程、建成后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项目招投标、机械设备政府采购、选择工程队、购买材料、项目预决算、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全程督导检查,确保项目完成质量。通过这种机制,参与项目的干部想事、干事,提高了综合素质,坚守住了项目质量这条“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