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在南水北调移民村试点再造集体经济
2013-10-21   作者:记者 林嵬 李鹏/郑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河南以南水北调移民迁安为契机,整合发展扶持资金,再以项目资产的形式注入村集体,进行集体经济再造试点。在集体资产平台上,一方面创新村级经济管理模式,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广泛参与资产经营;一方面创新民主管理模式,依托村民自治强化资产管理。一年多来,18个试点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农民大幅增收。目前,河南省移民部门正将这一模式在300多个重点移民村中全面推开。

    扶持资金项目化 项目资产集体化

  2011年10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结束,16.54万移民搬进社区化的新村,开始了市民化新生活。生活方式变了,旧有的分户经营生产方式已无法持续,如何进行后期帮扶,实现移民“能发展、快致富”? 

  河南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移民村像天上掉下来的“试验田”,能否创新农村管理模式,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走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强村富民之路?

  河南省移民办综合处副处长罗建伟说,发展集体经济,首要是增加集体资产,在这个方面,移民村得天独厚。仅2012年国家和省级的帮扶资金就达7亿元,但怎么用,很关键。崔军说,如果撒“胡椒面”,移民人均不足400元,很难转化为资本投入;如果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虽能解决部分就业,但村集体没收入,农民也难共享项目红利。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河南省移民办决定改革扶持模式,实行“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再造集体经济,放大帮扶效应,推进移民共同致富。

    在许昌县椹涧乡朱山村,一个占地20多亩的养殖场牲畜满圈。养殖场共利用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产权归村集体。村支书朱龙说,搬迁时,政府规划了人均五厘的公共养殖用地,共有50多亩;这地,村里没再分,而是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养殖。村里把场分为11个圈,返租给群众经营,每个圈每年给集体交租金2500元。由于发展势头好,村里决定进一步争取项目资金、吸纳农民资金,再建一个养殖场、一个冷库,一个沼气场和一批蔬菜大棚,发展循环农业。

    搬迁才一年多,辉县常村镇仓房村已成远近闻名的“香菇村”。2012年,利用帮扶资金和少量群众集资,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了16个香菇温室大棚,一年利润27万多元。据了解,目前,河南省在移民村中共启动460个帮扶项目,有80%实现了项目资产集体化。

    广泛参与是方向 民主管理是保障

  集体资产台子搭起来,怎么发展集体经济、怎么保值增值、怎么落实群众的权益?河南省移民办创新经济组织管理,力推股份制、合作制,打开群众参与之门。同时,通过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制度落实,给集体资产上保险,给集体经济发展添动力。

  谈起“养驴经”,许昌县朱山村朱国杰最大心得就是“联合”。去年,他联合4位农户,凑了21万多元,租一个圈养驴100头,半年多分红2万多元。朱国杰说,规模养殖一家一户搞不成,而合股能把人手、钱合起来。村支书朱龙说:“现在的11个圈,实际上由109户群众合作、合股经营,再建一个养殖场后,还可以吸纳七八十户群众参与。” 

  “经营村”“大抱团”是辉县常村镇侯家坡村支书李德占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民主程序、村里决定,全村947人,每人少分二分多地,集中2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李德占说:“在这个平台上,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的钱聚在一起,抱团发展。”

   “这座食品厂投资1000多万元,是招商引资来的。包装厂、面粉厂是本村两个村民投资的配套企业,养殖场、百亩蔬菜园建设用了100多万元帮扶资金,产权归村集体,再返租给农户经营。”陪同记者参观的李德占说,“今年产业集群运行后,村集体一年地租和资产租赁收入能有50万元,还能安排200多人就业,我们的目标是2015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崔军说:“改革开放前,许多村是有一定集体资产的,为何变‘空壳’?关键是民主监督管理缺位。为了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我们推出了‘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会’的新型管理模式。”

    据了解,民主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采取一户一票的方式,选举不少于5名代表组成小组民主议事会,从各小组议事会中推选适量代表和两委班子成员、组长、党员代表等组成村民主议事会。民主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表决形成决议。民主监事会由选举产生,村“两委”干部及近亲回避,负责监督村委会执行情况和村级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定期审查公示。

    襄城县王洛镇张庄村支书张伟忠说,有了民主议事会,大事小事都得过会表决,而且还全程录像。辉县市仓房村支书周学文说:“现在村里的公务费用报销,需要至少3名监事会成员签字。”2012年底,郏县马湾村利用帮扶资金集体建起了35座蔬菜大棚,可棚少户多,最终通过群众的民主议事解决了难题。

    民生倒逼公共服务 集体经济成“源头活水”  

  “搬迁就像坐飞机,我们的生活一夜之间快了20年,可新问题也出现了。”辉县侯家坡村支书李德占说,“在老家时,群众吃喝拉撒不花钱,住进新村,尿尿得冲水,就要花二分钱。在老家时,全村分散在21个自然村,生活生产各顾各,干部群众‘两不找’;现在硬件上去了,但村子脏了怎么扫、房子坏了怎么修、社会治安怎么管,都成‘硬问题’,需要村里解决。” 

  崔军说,在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背景下,农民需要全面的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产品延伸到农村,是政府的职责,但村级公共服务很具体,公共财政包不完、背不起,而向群众收钱又不现实,只能靠增加集体收入,提升村级服务功能。

    2012年,河南省政府移民办决定完善村级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移民村结合自身条件逐步成立物业公司,实行物业管理制度,破解移民村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瓶颈。

     郏县马湾村现有4名物业管理人员,其中3名环卫工、1名水电工,每人1000元的月工资,不向群众收水费,电费每度补贴0.3元,全部由上级扶持资金和集体收入支付。负责物业管理的村干部刘玉柱算了笔账:一年多来,村集体社会服务支出32万元,集体土地出租和当地帮扶划拨的一栋集体大楼出租收入20多万元,上级扶持10万元经费,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如果仅靠过去每年2.3万元的村级转移支付,根本弄不成!”

     在河南省政府移民办的积极引导下,一些移民村还创建了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妇联会、文体协会等群众组织,在集体收入支撑下,移民村里的各项公共事务逐渐都有了“主心骨”。去年重阳节,辉县仓房村老年协会组织24名老人旅游;而辉县侯坡村则建了一个村级食堂,遇红白事,由理事会统一操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三忧”待解 2013-10-15
· 国务院拟出台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 2013-08-09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在即 丹江口库区污水直排仍严重 2013-07-29
· 龙泉股份预中标南水北调工程 2013-03-30
· 巨龙管业预中标5222万南水北调项目 2013-01-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