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决定工程成败。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是水源保护、防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水源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也开始向生态农业转变,拉动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河南省西峡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丹江口水库上游水源区面积第一大县,肩负着水源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但西峡县农业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由于山区土地贫瘠,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地矛盾突出,加之病虫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极大,对水质污染影响严重。
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传统农业模式下西峡县化肥施用强度为16.7kg/亩(折纯)、农药施用量为0.67kg/亩。由于化肥施用方法多为抛洒浅施,且一年多次施用,利用率仅为30~40%,剩余60~70%的化肥残留地表,构成污染,而作物农药吸收比例也不足4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有机物急剧减少,同时污染日渐严重,一旦遭遇暴雨侵袭,大量农药残留物便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河流水体,污染水源区水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在水源保护现实要求下,调整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农业经济结构成为治理农业污染,保护水质的关键。”西峡县南水北调办主任韩国印告诉记者。2005年起,为了治理水源地农业生产污染,五里桥镇开始引导农民退耕还林,种植猕猴桃,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五里桥镇黄狮村村民谢文斌和同村的大部村民一样种植猕猴桃。“去年价格好一斤能卖5、6块钱,今年价格低点也能卖个2、3块,平均一亩地能赚个7、8千。”谢文斌告诉记者。村民庞娟承包7亩地种植猕猴桃,“现在每亩地毛收入差不多一万来块钱,虽然施有机肥成本高不少,但是种玉米一亩地也就赚个千把块钱,比以前多赚不少”庞娟说。“猕猴桃种植全部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对水质基本不产生任何污染,同时经济收益高。”韩国印说,“减少农业生产对水源的污染,就必须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这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后西峡镇每年化肥施用量可减少到6.7kg/亩、农药施用量可减少到0.13kg/亩,生态效益显著。而猕猴桃种植每亩可产鲜果近2000公斤,年亩均纯收入5200元,明显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据了解,自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来,在水源保护工作的推动下,西峡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目前已由传统的种植业,逐步转向以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为主的“果、药、菌”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